【廉政时评】筑牢“家”防线 涵养“廉”生态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应急局 张日   发布时间:2025-10-31 08:23   阅读量: 70    ]

家风,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滋养着个体的品格;如立身处世的风向标,指引着人生的航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再次强调注重家庭家教家风,鞭辟入里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作风的重要表现”。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家风建设绝非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一堂必须修好的“必修课”,是关乎党风政风、影响政治生态的严肃政治问题。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将家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其成为涵养清风正气的“净化器”、抵御腐败侵蚀的“防火墙”。

深植“不想腐”的根基,让家风成为灵魂的“压舱石”。家风建设的根本在于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承。许多“一人贪腐,全家涉案”的悲剧,其根源莫不是家风失守、信念滑坡。因此,必须从思想源头入手,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当好“定盘星”。自身清正廉洁,是构建清廉家风的前提。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将公私分明、廉洁奉公的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家庭生活中,要通过言传身教,将“勤俭持家”“清白做人”的传统美德,“不义之财不可取”的底线意识,深深植入家庭成员的心中。要教育引导亲属子女自立自强,懂得幸福生活源于奋斗而非特权寻租,引导他们成为奉公守法的好公民,而非“特权寻租”的代言人。这种植根于内心的廉耻观与责任感,是任何外部监督都无法替代的、最坚固的“不想腐”的思想堤坝。

织密“不能腐”的篱笆,让家风成为制度的“内嵌项”。家风建设不能仅停留在道德倡导层面,必须与制度建设同向发力,形成刚性约束。要将对领导干部的家风监督,有机嵌入干部选拔、管理、监督的全过程。在考察干部时,应延伸触角,不仅看“八小时内”的工作圈,也要了解“八小时外”的生活圈、社交圈,通过家访、社区走访等形式,探知干部的真实家风状况。要善于从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的从业情况、经商办企业行为中,发现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和廉政风险点。要严格执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并加强核查,对隐瞒不报、不如实报告的严肃处理。应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家风负面清单”,将利用职权为亲属经营活动谋利、纵容亲属收受财物等行为明确列为禁区。通过制度的细化和执行,让家风要求从“软约束”变成“硬杠杠”,清晰划出公权与私利的边界,从外部环境上压缩“家族式腐败”的生存空间。

营造“不敢腐”的氛围,让家风成为高悬的“警示钟”。执纪问责的震慑力,是推动家风建设落地的有力保障。必须坚持严的主基调,对因家风败坏、治家不严导致的腐败问题“零容忍”。对于查处的典型案例,要深入剖析其家风败坏的轨迹,作为警示教育的重要素材。要通过公开通报、制作专题片等方式,深刻揭示“宠妻坑夫”“纵子害家”的恶果,让“一人不廉,全家不圆”的悲剧产生强大的心灵冲击力,促使广大领导干部及其家属引以为戒,知止存畏。同时,要大力弘扬正面典型,宣传那些一生清廉、从严治家的模范干部及其家庭的先进事迹,如焦裕禄“不搞特殊化”的家训、谷文昌“清白持家、俭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让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在对比中愈发闪耀,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崇尚清廉家风的良好氛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领导干部的家风,如同一个能量场。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以身作则,守好家中的“廉洁门”,管好身边的“亲近人”,让清廉家风成为自己行稳致远的最宝贵财富,也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最为动人的底色之一。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