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拧紧作风“螺丝钉” 撬动基层治理“新引擎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程岭乡 高雅   发布时间:2025-10-24 09:38   阅读量: 129    ]

抓好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既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之举,需以系统思维破题,用务实举措发力,推动基层干部作风实现根本性转变。

以“思想铸魂”强根基,校准作风建设“指南针”。作风问题本质上是思想问题,思想“缺钙”必然导致作风“软骨”。部分基层干部之所以出现不作为、慢作为现象,根源在于理想信念淡化、宗旨意识弱化,把“为民服务”的初心抛在脑后,将“岗位职责”当成应付差事。筑牢作风建设的思想根基,必须从源头抓起,拧紧思想“总开关”。要常态化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基层干部培训、主题党日等活动,通过专题党课、先进事迹宣讲、反面案例警示等形式,让基层干部在对比反思中明方向、知敬畏。同时,要注重将理论学习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组织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在倾听群众诉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解,真正把“为民办实事”内化为行动自觉,让作风建设有坚实的思想支撑。

以“严督实导”破顽疾,念好纪律“紧箍咒”。作风建设不能只靠“自觉”,必须有刚性的监督约束作保障。当前,基层存在的“躺平式干部”“甩锅式干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督不到位、问责不严格,导致少数人抱有“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区别”的侥幸心理。整治作风顽疾,要拿出“动真碰硬”的决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一方面,要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专责监督作用,聚焦基层工作中的“虚、浮、假”问题,如虚报工作成效、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通过日常督查、专项检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及时发现并严肃查处作风问题,对典型案例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形成有力震慑。另一方面,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通过设立举报热线、线上投诉平台、村务公开栏等方式,让群众成为监督基层干部作风的“眼睛”,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做到“接诉即办、快查快结”,让“不作为者”无立足之地,让“乱作为者”付出代价。

以“为民实效”验成果,树立实干“风向标”。作风建设好不好,最终要靠群众满意度来检验。如果只注重“表面整改”“文字整改”,而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风建设就会沦为“走过场”。推动基层干部作风转变,必须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核心导向,以工作实效衡量作风建设成效。要引导基层干部聚焦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主动下沉一线摸排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杜绝“纸上谈兵”“蜻蜓点水”。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作为考核基层干部的重要指标,打破“唯台账”“唯报表”的考核模式,让那些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干部得到认可和激励,让作风建设真正成为推动基层发展、增进群众福祉的“助推器”。

基层干部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只有以思想铸魂强根基、以严督实导破顽疾、以为民实效验成果,才能锻造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基层干部队伍,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让群众在作风转变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