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大国若烹小鲜”,基层治理更是如此,重在精准,贵在细节。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当干部就三招:认路、认邻、认特点,那个地方什么特色、什么资源搞清楚了,工作就心中有数了。”在新征程上,“认路、认邻、认特点”这“三认”功夫,系统构成了基层干部履职尽责的能力闭环,是其在广袤基层天地里建功立业的看家本领,广大基层干部应练就这身“真功夫”“硬本领”,努力成为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活地图”“知心人”和“实干家”,为夯实治国安邦的根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磅礴的基层力量。
认透脚下路,校准服务“导航仪”。“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认路”是躬行实践的起点,它远不止于熟识地理方位,更在于精准把握基层治理的“脉络”与“航道”。一名合格的基层干部,必须成为本区域的“活地图”与“政策通”。这要求我们既要“迈开铁脚板”,走遍田间地头、背街小巷,清楚哪段渠系淤塞、哪片农田亟待改良,用脚步丈量出民情的“等高线图”;又要“读懂政策书”,深刻理解上级精神的内涵与外延,明晰各项惠民政策从“纸上”到“地上”的转化路径、关键节点与潜在堵点,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滴灌至“最后一公里”。更重要的是,还须具备“探索者”的勇气,在吃透实情、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敢于并善于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开辟新路径,如探索“村社企联动”等新模式,从而像高精度的“导航仪”一样,在面对复杂基层情况时,总能规划出联系群众、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最优路径,确保工作永不迷航、行动精准高效。
认熟身边邻,搭建干群“连心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认邻”的核心在于与群众建立起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真正成为他们的“知心人”和“自家人”。这绝非简单的点头之交,而是要求干部彻底摒弃“官气”,主动“接地气”“通下情”,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要常坐群众的“热炕头”,乐聊百姓的“家常事”,不仅能叫得出名字、认得出面孔,更要能走进心里、知其冷暖,真切了解每家每户的急难愁盼、喜怒哀乐。同时,要练就“听懂弦外音”的耳朵,善于运用群众语言沟通,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牢骚还是建议,都能耐心倾听、虚心接纳,从中捕捉真实的社情民意,发现工作的盲点与短板。最终,这份深厚的“邻里情”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力”,对于群众反映的诸如邻里纠纷、就业就医、养老社保等“关键小事”,要主动靠前、及时响应、全力解决,以“事不过夜”的作风办好一件件具体实事,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筑牢信任的基石,用心血与汗水搭建起一座牢不可破、双向奔赴的干群“连心桥”。
认清地方特点,绘制发展“工笔画”。“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认特点”是推动一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钥,它要求基层干部必须具备战略家的眼光和工匠般的精细,能够精准把脉本地的“气血经络”,绘制出独具特色的发展“工笔画”。要像“考古学家”一样深挖细掘,全面盘点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底蕴、生态优势和人才储备,搞清楚“家底”何在、“王牌”是什么、潜力在何方。要敢于直面“成长的烦恼”,客观审视并精准分析自身在基础设施、营商环境、主导产业韧性、民生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与不足。还要科学谋划、精雕细琢,将国家宏观战略与本地微观实际紧密结合,找准自身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制定出如“一村一品”“一域一策”般目标明确、路径清晰、项目具体的精细化发展蓝图,彻底摒弃“大水漫灌”和“一刀切”的粗放模式,真正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彰显本地特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