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顾炎武一声长叹,把“风”与“俗”抬到了治乱兴亡的高度。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出台八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以“徙木立信”之决绝,向全党发出“以上率下、久久为功”的动员令。今天,当我们回望这场“学习教育”的阶段性答卷,一条清晰的历史逻辑跃然纸上:以“廉顽立懦”之刚健,方能“化风成俗”之醇厚;以“关键少数”之自持,方能“绝大多数”之共循。
廉顽立懦,以“徙木立信”的勇气破“破窗效应”。“廉者,政之本也;顽者,弊之源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八项规定不是管一阵子,而是管一辈子。”此言凿凿,直指“顽症”。十余年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几十万起,处理党员干部百余万人。数字背后,是一场对“破窗效应”的正面阻击——谁碰“高压线”,谁就吃“霹雳手”。
《韩非子》载,商鞅变法“立木为信”,徙木者予五十金,秦人遂知令之必行。今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是新时代的“徙木”:从一张贺卡、一盒月饼、一顿饭局抓起,让“小题大做”成为常态,使“慎微”不再是道德口号,而是制度必然。廉之“顽”被剜除,懦之“随”便失去市场,政治生态由此清朗。
化风成俗,以“润物无声”的韧劲育集体习惯。“风俗之厚薄,系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曾国藩家书里的判断,在新时代得到了制度性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作风建设,关键在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把纪律规矩刻印在心、落实于行”。十多年来,党中央多次部署党内集中教育,把八项规定精神纳入常态化机制,使“严”与“实”从“一阵风”变成“四季风”。
《礼记·大学》曰:“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今天,党员干部带头“光盘行动”、带头“简办喜事”、带头“轻车简从”,群众从“看得见的领导”身上体悟“看不见的风气”。当“不送礼、不收礼”成为街谈巷议的“默认选项”,当“红白事简办”写入村规民约,八项规定便不再是文件语言,而成了集体习惯——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一种根植于心的秩序。
由风及政,以“自我革命”的伟力开“中国之治”新境。“治其本,朝令而夕从;救其末,百世不改也。”苏轼的为政箴言,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得到了全新印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中央八项规定正是这场自我革命的“第一刀”。十几年踔厉奋发,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政治生态与经济生态同频共振。
“风”与“治”的互动,验证了“政治是最大的营商环境”。当“找关系”失灵、“潜规则”褪色,市场规则便水落石出;当“轻车简从”成为常态,政务服务便“触手可及”。八项规定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局,为“中国之治”注入了清新活力。
行而不辍,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答“窑洞对”新卷。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对”中寄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几十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再次警醒:“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八项规定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不是“休止符”,而是“冲锋号”。
面向未来,我们要以“廉顽立懦”的刚健,继续向“隐形变异”问题亮剑:紧盯“快递送礼”“电子红包”“会所中的歪风”,用“大数据铁笼”让“四风”无处遁形;以“化风成俗”的执着,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四风”问题纳入信用体系、嵌入基层治理、融入数字政府,使“不敢、不能、不想”成为社会共识。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从“徙木立信”到“化风成俗”,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其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写下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作风史诗”。让我们永葆“赶考”的清醒与坚定,以“廉顽立懦”的锐气、“化风成俗”的韧劲,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一份无愧人民、无愧历史的“作风新答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