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莫让“人情”变“陷阱” 守好基层“责任田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程岭乡 张慧敏   发布时间:2025-09-22 09:57   阅读量: 493    ]

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最前沿,既是政策落实的“执行者”,也是社情民意的“感知者”。面对复杂的人情世故,如何正确处理“公与私”“情与法”的关系,既维系基层治理的温度,又守住廉洁从政的底线,是新时代基层干部必须答好的现实考题。

常怀律己之心,筑牢思想防线。基层干部要树立“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危机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节日往来、婚丧嫁娶等传统习俗中,警惕“礼尚往来”异化为利益输送的苗头;在项目审批、资金发放等关键环节,防范“熟人请托”演变成权力寻租的温床。通过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廉政家访等活动,将廉洁自律准则内化为行动自觉,让纪律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严守规矩之尺,划清公私界限。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必须以铁的纪律和严密的制度为准则,确保权力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要牢固树立“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法治观念,坚决破除“人治”思维和“潜规则”干扰,推动“照章办事”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习惯,成为基层工作的新常态,为干部规范履职、廉洁用权装上坚固的“安全阀”,有效防止权力滥用和变异。

永葆为民之情,厚植群众根基。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必须时刻铭记“枝叶关情、初心如磐”的为民情怀,将群众的需求放在心头、抓在手上,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尺。搭建干群沟通的桥梁,拓展群众参与基层事务管理和监督的途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不断厚植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让清风正气成为基层治理的鲜明底色。

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基层干部既要传承“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更要恪守“公权不可私用”的政治本色。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人情藩篱,用制度铁笼锁紧权力边界,方能守护好基层治理的“责任田”,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