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作风建设的深度,要看是否能突破“外在约束”的局限,真正转化为党员干部的“内在自觉”;检验作风建设的实效,要看是否能跳出“一时坚守”的范畴,沉淀为融入日常的“本能行动”。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作风建设以“破积弊、树新风”的坚定力度持续推进,从工作作风到服务态度,从履职方式到纪律意识,各方面都呈现出显著转变。但作风建设从来不是“一阵风”式的集中整治,若想彻底避免好作风陷入“紧时收敛、松时反弹”的恶性循环,关键在于推动其从“硬性纪律要求”深度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真正成为党员干部无需提醒、自然而然的自觉本能。
以“思想扎根”筑牢根基,让好作风从“要我做”变“我要做”。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习惯的养成始于思想的觉醒。部分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中存在“被动应付”心态,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没有拧紧。要把理论武装作为终身课题,通过持续深化思想引领,推动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真正受触动、在认识上切实有提升,从外部要求的“要我遵守”,主动转变为内在自觉的“我要遵守”,让践行好作风成为思想认同下的主动选择。
以“日常践行”厚植土壤,让好作风从“嘴上说”变“实际做”。习惯的养成,贵在日常积累,重在长期坚持。好作风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倡导或口号宣传层面,更需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自觉。党员干部要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将好作风融入履职尽责的全过程:对待服务对象保持耐心与真诚,处理各项事务秉持细心与负责,推动工作开展注重用心与担当;秉持务实高效的工作原则,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倾向,避免工作中“走过场”“摆架子”等表面化问题。通过在日常工作中持续践行与深化,让好作风从最初需要刻意约束的行为,逐步过渡为自然而然的本能反应,真正融入党员干部的工作节奏与生活常态,成为无需外部提醒的自觉行动。
以“监督护航”巩固成效,让好作风从“一时好”变“一直好”。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监督、久久为功。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的监督体系,让监督覆盖工作各领域、贯穿履职全过程。一方面,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职能作用,通过常态化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及时发现作风问题、督促整改落实;另一方面,畅通群众监督与社会监督渠道,搭建便捷高效的反馈平台,鼓励社会各界对党员干部作风问题进行监督。通过持续有力的监督护航,为好作风的长期保持提供坚实保障,确保好作风不仅“一时好”,更能“一直好”,推动作风建设成果持续巩固、不断深化。
作风建设永远没有“完成时”,习惯养成必须在“常”“长”二字上深耕细作。让好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本能,既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度践行,更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核心要求。当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让好作风成为“下意识”的行动、“常态化”的状态时,就能汇聚起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坚不可摧的作风根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