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千年古训揭示了习惯塑造人性的深刻哲理。对党员干部而言,优良作风的养成同样遵循这一规律,需要经历从外在规范到内在自觉的升华过程。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其深远意义不仅在于刹住了一时歪风,更在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将好作风内化为行为习惯,最终成为如同呼吸般自然的行动自觉。作为推动县域科技创新和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经济战线干部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成效,更需在作风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
让好作风成为好习惯,首在“知”的深化,筑牢思想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知的高度决定执行的力度。经济战线的干部首先要深刻认识到,优良作风绝非虚功,而是推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强大软实力。要在持续学习中提升站位,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与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企业、促进发展的主责主业上。要通过常态化的警示教育、政策学习,让“规矩”二字融入血脉,清楚知道哪些能为、哪些绝不能为,从思想深处拧紧螺丝,使廉洁奉公、务实高效成为一种政治觉悟和思维习惯。
让好作风成为好习惯,重在“行”的笃实,锤炼实践硬功。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反复实践、持续磨砺。经济战线直接面对各类创新主体和工业企业,其作风最直观地体现在每一次企业服务、项目审批、政策兑现之中。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习惯”体现在主动靠前服务上,变“企业上门”为“干部下沉”,深入车间厂房听实话、察实情,精准把脉企业创新发展的痛点堵点。要体现在效率提升上,优化项目申报、兑现等流程,最大限度压缩不必要的环节,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要体现在攻坚克难上,面对“卡脖子”技术难题、产业转型阵痛,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问题解决。唯有在一次次具体的服务实践中,才能将严谨细致、勤勉务实、清正廉洁的作风要求,真正转化为行为模式和肌肉记忆。
让好作风成为好习惯,贵在“制”的保障,固化常态长效。“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习惯的长期稳定,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和滋养呵护。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细化为符合本单位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覆盖公务接待、出差调研等各个环节,确保行有所循、考有所据。要强化监督问责,畅通企业、群众监督渠道,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对违规违纪行为“零容忍”,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防止不良风气反弹回潮。同时,要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将作风建设成效与评优评先、选拔推荐等挂钩,让作风过硬、实绩突出的干部得褒奖、有舞台,规范落实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全体干部见贤思齐,在潜移默化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经济战线党员干部当以“习惯成自然”为镜,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尺,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更加扎实的工作成效,扛起推动县域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