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让好作风成好习惯:以“铁规矩”涵养“自然态”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政法委 朱才奇   发布时间:2025-09-01 08:50   阅读量: 257    ]

古语“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道破习惯养成的深层逻辑。当行为内化为自觉时,便会如同天性般融入日常。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余年来,从“文山会海”瘦身到“舌尖上的浪费”刹车,从“车轮上的腐败”整治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清理,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为之一振。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央八项规定不是“短期一阵风”,而是管长远的“铁规矩、硬杠杠”。唯有让遵规守纪从被动约束变为主动践行,让好作风从外在要求转为内在习惯,才能推动党的作风建设行稳致远。

让好作风成好习惯,抓在“思想筑基”,把规矩意识刻进骨子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习惯是思想的外化。部分党员干部曾存在“中央八项规定是‘紧箍咒’”“熬过一阵就放松”的错误认知,根源在于对作风建设的长期性、严肃性认识不足。要让好作风扎根,必须从思想上“破冰”。一方面,需持续深化警示教育,用典型案例敲警钟,让党员干部看清“一顿饭、一瓶酒、一张卡”背后的纪律红线,明白“破一次规矩就会留一个污点,松一次底线就会失一片人心”;另一方面,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学习党史中的红色传统,让党员干部从思想深处认同“清廉是福、贪欲是祸”,把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视作对初心使命的坚守,而非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当“按规矩办事、以清廉立身”成为思想自觉时,好作风才有了扎根的土壤。

让好作风成好习惯,融在“日常践履”,把纪律要求融入细节中。习惯的养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滴水穿石”。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不在“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润物无声的小事”。比如,开会时主动精简材料,避免“文山会海”;接待时严格执行标准,拒绝“铺张浪费”;出差时选择公共交通,不搞“特殊待遇”;审批时坚守原则底线,不越“人情红线”。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正是好作风养成的“阶梯”。在每日“三省”中养成好作风,时常问问自己工作中“是否按规定接待、是否精简会议文件、是否接受群众宴请”等事项,定期在支部会上交流,通过“日复盘、周总结、月评议”,让遵规守纪成为日常习惯。此外,还需构建“身边监督”机制,鼓励同事间“咬耳扯袖”、群众“随手拍”监督,让违规行为“无处藏身”。当“小节不守必失大节”的意识深入人心,当“时时处处守规矩”成为行为常态,好作风自然会从“刻意为之”变为“自然而然”。

让好作风成好习惯,重在“制度护航”,把长效机制贯穿始终。“习惯”的养成需要“约束”的保障,“作风”的持久需要“制度”的支撑。中央八项规定之所以能成为“铁规矩”,关键在于有一套“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制度体系。一方面,要健全“刚性约束”制度,针对作风建设中的新问题、新变种,及时完善相关规定。针对“电子红包”“快递送礼”等隐形变异问题,明确监管标准;针对“调研走过场”“检查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问题,制定负面清单,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另一方面,要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将作风表现与评优评先、晋升提拔挂钩,对长期坚守中央八项规定、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予以表彰,让“守规矩者有奔头、树新风者受认可”。同时,要强化问责追责力度,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无论职务高低、情节轻重,都要严肃查处,既追究当事人责任,也倒查监管责任,以“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震慑力,防止“破窗效应”。当制度成为“习惯养成”的“助推器”,好作风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让好作风成为好习惯,既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化落实,更是对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坚守。从被动遵守到主动践行,从外在要求到内在自觉,需要思想上的清醒、行动上的坚定、制度上的保障。从“系好第一粒扣子”到“站好最后一班岗”,唯有以“滴水穿石”的韧劲、“久久为功”的恒心,持续涵养清风正气,才能让好作风如同“天性”般融入日常,为全面从严治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筑牢坚实的作风根基。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