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让好作风在日常养成中成为自然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柳坪乡 张雪钰   发布时间:2025-08-29 16:31   阅读量: 361    ]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古老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在提醒我们:习惯的力量足以重塑行为、沉淀品格。当中央八项规定以“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的姿态深入人心,当作风建设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底色,作为一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如何让好作风从“外在要求”内化为“内在自觉”,从“一时之举”沉淀为“日常习惯”,成为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

筑牢思想根基,让“要我守”变为“我要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习惯的养成始于认知的觉醒。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身处作风建设第一线,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何守”的根本问题,让党员干部从心底里认同好作风的价值,主动向铁规矩看齐。

补足精神之钙。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作风问题背后往往是思想上的“缺钙”。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研讨等形式,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中央八项规定不是“紧箍咒”,而是“护身符”——它守护的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生命,维护的是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当干部们真正明白“清廉是福、贪欲是祸”,就会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践行”,就像每天需要喝水、吃饭一样,把遵守作风要求当成生活的必需。

算清三本账单。基层工作要直面群众,作风问题往往直接伤害群众感情。要帮助党员干部算好“政治账”“民生账”“家庭账”:一餐饭、一瓶酒看似小事,却可能毁掉多年的政治生涯;一次推诿、一回敷衍看似寻常,却可能寒了一片群众的心;一时糊涂、一次越界看似偶然,却可能让家庭陷入万劫不复。通过身边案例的“活教材”,让干部们在思想上筑起“防火墙”,明白“高压线”碰不得,好作风丢不得。

传承红色基因。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作风建设的源头活水。要挖掘本地红色资源,讲述革命先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故事,重温“苏区干部好作风”的传统,让党员干部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明白好作风是共产党人的“传家宝”,守好这个“宝”,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扎紧制度笼子,让“偶尔为”变为“时时严”

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就像河流的奔腾需要河道的引导。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制度执行,让铁规矩发力、让硬杠杠生威,在反复强化中固化行为自觉。

细化落实举措。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总要求,基层落实需要“本土化”的细则。比如,针对“违规吃喝”,可以明确“哪些场所不能去、哪些人员不能陪、哪些费用不能报”;针对“文山会海”,可以规定:“会议时长不超过多久、文件篇幅不超过多少字”。这些具体到“最后一公里”的规定,让干部们知道“怎么做才对”,避免因“不清楚”而“犯迷糊”。

强化日常监督。好作风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盯”出来的。要把监督融入日常、做在经常:节日期间发个“廉洁提醒”,婚丧嫁娶前打个“预防针”,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可以运用“大数据”手段,排查公款消费、公车私用等隐形变异问题;也可以发动群众监督,畅通“随手拍”“一键举报”渠道,让作风问题“无处藏身”。当监督的“探照灯”时时亮着,干部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规矩面前不能任性”的习惯。

严肃执纪问责。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关键在于问责。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要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不能因为“事小”就放过,不能因为“熟人”就迁就,更不能因为“日久”就松懈。通过严肃的问责,让干部们明白“红线”不可逾越、“底线”不可触碰,从而在敬畏中养成自律的习惯。比如,某乡镇查处了一起村干部骗取国家伤残补助金的案件,虽然金额不大,但性质恶劣,当地纪检监察机关不仅对当事人进行了严肃处理,还作为典型案例进行通报,起到了“查处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

坚持久久为功,让“一阵子”变为“一辈子”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习惯的养成需要“水滴石穿”的韧劲。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

克服“疲劳综合征”。作风建设最怕“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有的干部认为“八项规定抓了这么多年,该松口气了”,这种思想是极其危险的。要认识到,“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稍有松懈就可能卷土重来。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杜绝“歇歇脚”“喘口气”的想法,像拧螺丝一样,越拧越紧、越抓越实,让干部们在持续的压力下养成“松不得”的习惯。

适应“新情况新挑战”。随着时代发展,“四风”问题会穿上“新马甲”,出现隐形变异。比如,过去是公款吃喝,现在可能是“快递送礼”“电子红包”;过去是公车私用,现在可能是“私车公养”“借用管理服务对象车辆”。我们要与时俱进,研究新问题、找到新办法,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让党员干部明白“无论形势怎么变,违规就要受处理”,从而始终绷紧作风之弦。

注重“常态化长效化”。好作风的养成,不能靠“运动式”整治,而要靠“常态化”坚持。要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干部考核、选拔任用等各环节,让遵守作风要求成为干部的“必修课”;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制度规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管用;要一代接着一代抓,让好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基因”,代代相传。就像培育一棵大树,只有日复一日地浇水、施肥、修枝,才能让它根深叶茂、茁壮成长。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让好作风成为好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思想的引领、制度的保障、文化的滋养,更需要全体纪检监察干部的担当作为。当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能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清廉、务实、为民”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党的作风就会持续向好,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就会更加牢固,我们就一定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