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让好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自然习惯”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招商中心 赵勇凯   发布时间:2025-08-26 09:40   阅读量: 228    ]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古人对习惯养成的深刻洞察,放到今日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中依然极具启示。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向上向好,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唯有让遵守中央八项规定、践行优良作风从“被动要求”变为“主动自觉”,从“一时之举”化为“日常习惯”,才能真正筑牢党的作风建设根基,让清风正气长久充盈。

以制度“硬约束”筑牢习惯养成根基,让“不敢违”成为前提。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外在规范的持续强化,中央八项规定之所以能成为“铁规矩、硬杠杠”,关键在于制度的刚性执行。在基层工作中,我们常见这样的实践:某单位通过建立“四风”问题动态排查机制,每月对公务接待、公车使用、会议费用等重点环节开展“回头看”,借助财务报销系统与大数据监督平台,自动预警超标准开支、异常消费等情况;部分地区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执行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对违规违纪行为严肃查处、通报曝光。这些举措如同“规矩的尺子”,让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明确“红线”“底线”,久而久之,“按规定办事、依纪律用权”便会从“不得不遵守”的约束,逐渐内化为“下意识遵循”的行为准则。

以思想“软浸润”激活习惯内生动力,让“不想违”成为自觉。外在约束能规范行为,内在认同才是习惯扎根的关键。好作风要成为好习惯,必须从思想根源上解决“为何要守”的问题。许多地方的实践给出了答案:有的单位结合主题教育,组织党员干部重温焦裕禄、谷文昌等英模人物的作风故事,观看作风建设警示教育片,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优良作风不仅是纪律要求,更是干事创业的“护身符”、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部分基层党组织开展“作风建设大家谈”活动,让党员干部结合岗位职责分享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的心得,比如“减少一场不必要的会议,能多走访3户群众”“简化一次办事流程,能让群众少跑两趟路”,这些源于工作实际的感悟,让“轻装上阵干实事、清正廉洁树形象”的理念深入人心。当思想上的认同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弘扬好作风就会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进而成为融入日常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惯性。

以氛围“浓熏陶”涵养习惯生长土壤,让“乐于守”成为常态。习惯的养成还需良好环境的熏陶,如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工作中,我们能看到不少营造优良作风氛围的生动实践:有的单位打造“廉政文化墙”,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图文故事,让干部在上下班途中潜移默化受教育;部分地区开展“廉洁家风”建设活动,通过“家庭助廉座谈会”“廉洁家书分享”等形式,让干部家属成为作风建设的“监督员”“守护者”,形成“工作中守纪律、生活中树新风”的良好氛围;还有地方通过宣传“清风干部”“廉洁标兵”的先进事迹,让践行好作风的干部受尊重、有荣光,带动更多人主动向优良作风看齐。当“崇廉尚俭、求真务实”成为单位的“风气主流”、社会的“价值导向”,党员干部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好作风便会如“自然呼吸”般顺畅,成为无需刻意提醒的本能习惯。

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习惯养成需久久为功,既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制度执行的“刚性力度”,也需要我们持续做好思想引领的“柔性文章”,更要营造浸润人心的“文化氛围”。唯有如此,才能让党员干部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将好作风内化为“天性”、外化为“自然”,推动党的作风建设不断走深走实,为干事创业凝聚起磅礴的清风力量。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