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古人对习惯养成的智慧总结,恰是当下党员干部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生动指引。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一阵风”的临时要求,而是贯穿于工作生活的“铁规矩、硬杠杠”。唯有将好作风融入日常、化为自觉,在反复践行中沉淀为习惯,才能让党的作风建设行稳致远,真正实现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让好作风成好习惯,首在“思想扎根”,筑牢自觉践行的根基。习惯的起点是认知,认知的深度决定践行的力度。在基层工作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的单位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三会一课”,通过“案例剖析+政策解读”的方式,让党员干部从“公款吃喝的危害”“文山会海的弊端”等具体问题中,读懂作风建设的必要性;有的地方开展“廉政家访”,把政策宣传延伸到家庭,让党员干部在与家人的交流中,将“廉洁自律”从“工作要求”转化为“家庭共识”。思想上的清醒才能带来行动上的坚定,当党员干部真正认识到“节约一张纸、精简一次会议、拒绝一次宴请”不仅是纪律要求,更是对自身、对组织、对群众的责任时,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就会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为习惯养成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让好作风成好习惯,要靠“制度托底”,构建刚性约束的闭环。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持续的约束,而制度正是约束的“硬支撑”。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通过细化制度、强化监督,让好作风的践行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比如,针对“文山会海”问题,出台“会议审批清单”,明确“能合并的不单独开、能线上的不线下开、能短会的不开长会”,同时建立“文件精简台账”,每月公示各单位发文数量,倒逼干部养成“少发文、发好文”的习惯;针对“公务接待”问题,多地推行“标准化接待流程”,从用餐标准、陪同人数到报销凭证,每一个环节都公开透明,甚至通过“大数据比对公务用车轨迹与接待地点”,杜绝“公车私用”“违规接待”的漏洞。制度的刚性让“违规成本”清晰可见,也让“合规操作”成为常态。当干部发现“按规定办事”比“找变通、搞例外”更省心、更安全时,遵守八项规定就会从“被动服从”变成“主动选择”,逐步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让好作风成好习惯,还需“氛围涵养”,激活群体践行的合力。习惯具有“传染性”,一个单位、一个领域的作风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成员的行为选择。在基层调研中发现,那些作风建设成效显著的地方,往往都有浓厚的“正向氛围”。比如,乡镇党委班子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书记、镇长每周到村入户,听民意、解难题,班子成员的示范带动下,镇干部们纷纷走出办公室,“到田间地头找问题、到群众家里办实事”成了普遍习惯。当“清廉、务实、高效”成为一个群体的“主流风尚”,当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从“个人行为”变成“集体共识”,好作风就会像空气一样融入工作的每个角落,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自然沉淀为每个人的习惯。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习惯养成非一日之功。从“严格遵守”到“形成习惯”,从“形成习惯”到“成为自觉”,需要党员干部以“钉钉子精神”反复践行,也需要思想引导、制度约束、氛围涵养的协同发力。当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把“精简开支”当成日常、把“为民服务”当成本能、把“廉洁自律”当成自觉,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就会真正落地生根,党的作风就会持续向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清风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