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如同在刚性的制度轨道与柔性的情感河流之间架设桥梁。一端是政策法规的清晰“刻度”,是公平正义不可逾越的界桩;一端是万家烟火的具体“温度”,是民心所系、枝叶关情的脉动。过执“刻度”,易陷机械冰冷,失了人心;偏重“温度”,恐失原则方圆,乱了章法。真正的善治之道,在于精准把握“度”之精髓,刻度有方,导航致远,温度无疆,破冰生春,应以科学严谨的“刻度”为基,以真挚深厚的“温度”为魂,在方寸之间寻求动态平衡,让治理既有规可循的理性之光,又有人情可暖的感性之美。
刻度导航,立规明界“渡”迷津。基层治理的根基,在于清晰、稳定、可预期的制度“刻度”。它是公平正义的“定盘星”,是规范权力运行、化解矛盾纠纷、保障公共利益的“导航仪”。缺乏明确、刚性的规则边界,治理极易滑向人治的泥潭或混乱的深渊。必须通过科学立法、民主协商,在基层土壤中深植符合实际、权责清晰的规章制度,为干部履职划出“硬杠杠”,为群众行为提供“明白纸”。无论是村(居)规民约的精细化修订,厘清公共事务权责;还是“小微权力清单”的晒在阳光下,明确办事流程与界限;抑或矛盾纠纷调处中证据规则、赔偿标准的透明应用,都是在实践中树立“刻度”的航标。坚持以刻度立规矩、明边界,为治理设定清晰航向,“渡”引各方在规则框架内有序前行,奠定长治久安的基石。
温度破冰,枝叶关情“杜”寒霜。再精密的刻度,若缺乏人文“温度”的浸润,治理终将失去生命力,沦为冰冷的条文堆砌。基层事务千头万绪,群众困境千差万别,刚性规则有时难以覆盖所有特殊情境和个体需求。此时,干部需怀揣“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赤诚,在恪守原则底线的同时,以同理心感知个体冷暖,展现政策执行的温度与弹性。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残障人士提供社保认证、证件办理的上门服务,让政策阳光照进“隐秘的角落”;在矛盾调解中,不是生硬套用条款,而是耐心倾听、换位思考,以情入理寻求最优解等饱含温度的实践,成功“破冰”,“杜”绝了冷漠,让治理的刻度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真正暖了人心,聚了民力。
衡度求效,善治良方“笃”践行。追求“温度”与“刻度”的“衡度”,是基层治理的核心艺术,考验着干部的智慧、担当与执行力。它绝非无原则的和稀泥,亦非刻板的照本宣科,而是在深刻理解政策法规精神内核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寻求最优解的创造性实践。关键在于精准把握“时度效”,在涉及安全红线、公平底线等原则问题时,“刻度”必须如磐石般“笃”定不移,刚性执行不容折扣;在面对群众个性化、非原则性的急难愁盼时,则需充分考量实际,在政策框架内灵活探索最具温度的解决方案。这要求干部既要有坚守原则的“铁肩膀”,敢于对突破底线的行为说“不”;也要有体察入微的“婆婆嘴”和解决问题的“宽思路”,善于在规则内找到关怀的出口。建立健全科学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在服务群众中大胆探索“刻度”与“温度”的黄金结合点,保护其担当作为的积极性。同时,畅通群众评价反馈渠道,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衡度”成效的根本标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馈中持续优化,才能锤炼出“笃”行有效的善治良方,让治理的航船在规则之河与温情之海的交汇处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