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是连通党心民意的“最后一公里”,是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其作风形象,直接关乎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受与信任。然而,部分基层干部身上仍存在“慵懒散”现象,个别“微腐败”行为如同荫翳遮蔽阳光,影响干群关系。广大基层干部应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涵养清风正气,筑牢执政根基,让“枝叶关情”的深情厚意化为“清风徐来”的和谐图景。
思想常拂拭,信念坚如磐。作风问题本质是思想问题,根子在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松动。一些干部之所以陷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泥淖,甚至滋生贪腐之念,首要原因就是思想蒙尘、初心淡忘。若精神之钙不足,则行动必然乏力;若宗旨意识动摇,则服务必然走样。因此,作风建设必须从思想源头固本培元,广大基层干部要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引导干部常思“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命题,在灵魂深处树立正确政绩观、群众观、权力观。要始终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勤掸思想尘,破除心中贼,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脚步量民情,俯身解民忧。作风建设成效最终要落到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之上。若干部习惯于“端坐庙堂”、纸上谈兵,作风便如无根之萍;只有真正扑下身子、迈开步子,才能察得实情、赢得民心。基层是矛盾问题的交汇点,更是锤炼作风的磨刀石。基层干部应当主动走出办公室,将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社区巷陌,用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心感知每一份冷暖。坚持把群众反映的“槽点”,作为作风改进的“重点”;把群众生活的“难点”,当成工作突破的“支点”。无论是协调邻里纠纷、推动产业发展,还是落实惠民政策、改善人居环境,都需干部带着泥土味、带着烟火气去倾听、去化解、去推动,以躬身之姿感知民生冷暖,以实干之行化解急难愁盼,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作风转变的实效与温度。
篱笆须扎紧,利剑悬长空。作风转变既靠自觉,更离不开严密的制度约束与有力的监督惩戒,缺乏监督的权力,如同脱缰野马,极易滑向失范深渊。一些作风顽疾之所以久治不愈,往往与制度笼子扎得不够紧、监督利剑悬得不够高有关。作风建设要行稳致远,必须织密制度之网,高悬监督利剑,要健全完善干部日常管理、考核评价、激励问责等机制,使行为有遵循、履职有规范、用权有边界。更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群众“雪亮的眼睛”成为无处不在的监督探头;强化组织监督和纪律检查,对“微腐败”和作风问题露头就打,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同时,对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干部,既要用“婆婆嘴”常提醒,也要以“厚爱心”真关怀,建立合理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