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着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与坚定,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整肃了党内的不正之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彻底扭转了管党治党宽松软局面。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然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长期性、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纪检监察机关需坚持“由风查腐、由腐纠风”双向联动,通过深挖吃喝表象背后的利益输送、权钱交易等实质问题,同步倒查制度执行漏洞与监管责任缺位,构建风腐同查、同治的全周期治理机制,推动从个案纠治向系统施治转变,持续净化政治生态。
打破监督壁垒,构建协同联动机制。违规吃喝背后常暗藏“围猎”风险,不法分子借“家常饭局”等日常场景,向党员干部输送利益、拉拢腐蚀。若对这类隐秘“小圈子”缺乏深入排查,易滋生系统性腐败。破题需强化联动监督,横向层面,需打破部门壁垒,凝聚监督合力。纪委监委可联合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组建风腐同治专班,对违规吃喝问题开展全面排查。通过信息互通、线索移交,从餐费票据、接待记录等细节入手,深挖背后的利益输送链条,实现风腐问题同步治理。纵向层面,需贯通监督链条,压实责任链条。借鉴“室组地”联动机制,既查违规吃喝直接责任人,也倒查党委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对监督中发现的失职失责问题,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特别是对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的党委,坚决予以问责,确保“两责合力”(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监督无盲区、责任不落空。此外,需善用技术赋能监督。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异常餐费、超标接待等行为进行智能筛查,精准识别隐形变异问题,提升监督效率。
强化制度执行,筑牢风险防范屏障。违规吃喝屡禁不止,根子在于制度执行“打折扣”,必须扎紧“制度笼子”。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制度执行上存在漏洞和短板,导致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约束作用。要增强制度刚性,可以从强化审批管控、深化监督穿透、严肃责任追究三方面构建治理闭环。完善公务接待全流程监管机制,同步建立费用动态审核机制,确保支出合规。构建村级接待数字化监管体系,推行非现金结算、菜单留痕、影像存档等措施,要求实时上传凭证并由乡镇纪委平台比对分析,及时阻断“转嫁餐费”等违规操作。建立风腐问题“一案双查”机制,既追究直接责任,又倒查党委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对失职渎职领导干部从严处理,推动制度执行落地见效。
坚持标本兼治,打好系统施策“组合拳”。风腐同治不能止于“抓现行”,更要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要从思想、制度、文化等多个层面入手,打好标本兼治的“组合拳”。具体而言,需推动开展“三查三改”专项行动,既深挖案件暴露的思想滑坡根源、制度执行漏洞、监管责任缺位等问题,又通过动态修订公务接待规范、政商交往负面清单等制度机制,实现“当下改”与“长久立”衔接。深化“家风助廉”,将警示教育嵌入廉政家访等场景,以“家庭共学”强化“八小时以外”监督,通过编印违纪违法案例家书、拍摄家属劝廉微视频等创新形式,推动廉洁家风走进“心田”。推动形成“以案促改查风险、数字赋能强约束、家风浸润筑防线、文化滋养固根基”的闭环治理格局,实现从个案查处到系统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效能跃升。
风腐同治如同治水,既要“堵”住违规吃喝的“暗流”,更需“疏”通制度建设的“明渠”。当监督的“探照灯”照亮每个角落,制度的“防火墙”筑牢每道防线,文化的“清流”涤荡每颗初心时,政治生态的清风正气必将持续涵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