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清风护根脉 红廉照复兴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许岭镇 汪小妹   发布时间:2025-07-28 11:32   阅读量: 119    ]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规矩铸就延安作风的丰碑。复兴征程上,正风肃纪反腐的利剑守护红色血脉的纯净。正风肃纪反腐与“红廉”文化建设,恰如双轮并驱、双翼齐飞,既承载着赓续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更托举着民族复兴的精神灯塔。新时代新征程,唯有以清风正气涤荡浊流,用红廉薪火照亮前路,方能让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永续传承。

以纪律之剑护根脉,永葆红色基因纯净底色。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以严明纪律保障初心不改的廉洁史诗。《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立“厉行廉洁政治”之誓,黄克功案显“功过不能相抵”之纪,抗日根据地行“廉洁政府”之实。一路走来,严明纪律始终是我们党穿越风雨的“护身符”。如今,“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每一次对腐败问题的深挖彻查,都是在涤荡侵蚀红色根基的污泥浊水;每一次对纪律规矩的严格践行,都是在续写抗战精神的时代篇章。这种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正是对“永远在路上”的深刻诠释。

以文化之润聚力量,焕发抗战精神时代光芒。红色基因中流淌的廉洁血脉,抗战史诗里镌刻的清正品格,本身就是最生动的廉政教材。杨靖宇腹中草根树皮映出的民族气节,赵一曼狱中家书承载的赤诚初心,晋察冀边区“一钱太守”式的公仆群像,这些精神坐标构筑起永不褪色的红廉高地。如今,“半条被子映初心”的故事走进廉政课堂,“狱中八条明纪律”的警示融入教育基地,各地深挖抗战廉政史料,将红色故事转化为滋养心灵的精神养分。这种浸润远比空洞说教更具穿透力,让“廉洁奉公、救国为民”的抗战精神在党员干部心中生根发芽,化作砥砺前行的精神动能。当红色记忆与时代使命同频共振,廉洁文化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以制度之基固根本,实现优良传统代际传承。从抗日根据地的廉政智慧到新时代“三不腐”制度体系,红色廉洁传统需要在制度创新中焕发新生。要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精神融入监督机制,将“公私分明、克己奉公”的准则嵌入权力运行全过程,用制度刚性守护初心使命。领导干部当为“排头兵”,以“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带动形成崇廉尚俭的社会风尚。纪检监察机关需做“守护者”,让制度约束与文化滋养同频共振。从延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制度建设始终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让红色廉洁传统在代际传承中永葆生机。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让我们以清风正气护航复兴之路,用红廉薪火照亮精神家园。当廉洁奉公的基因融入民族血脉,当纪律规矩的意识铸入党员灵魂,我们必将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红色传奇,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不竭精神力量。这既是对革命先辈的庄严承诺,更是面向未来的历史担当。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