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以“开门教育”推动作风建设见行见效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许岭镇 汪小妹   发布时间:2025-07-24 17:19   阅读量: 179    ]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关乎人心向背与事业兴衰。当前,个别地区和单位在作风建设中仍存在“体内循环”“自说自话”的现象,教育活动流于形式、脱离群众,难以触及根本。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推行“开门教育”,以公开促规范、以参与促提升,让作风建设真正扎根群众、服务群众。

“开门教育”是打破作风建设“封闭循环”的关键钥匙。传统作风教育若局限于会议室、文件里,容易陷入“照本宣科走过场”的困境。而“开门教育”将课堂搬到基层一线,把群众请进教育现场,让教育内容从“文件语”变成“家常话”。比如有的地方开展“廉政板凳会”,在村口巷尾听取群众对干部作风的吐槽,让教育直指痛点;有的单位邀请服务对象参与评议,用群众口碑校准作风坐标。这种“从群众中来”的教育方式,让作风建设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群众可感可知的具体行动。

“开门教育”是强化群众监督的有效路径。作风问题的隐蔽性和反复性,决定了仅靠内部监督还远远不够。“开门教育”通过公开整改清单、晾晒整改成效、畅通反馈渠道,把作风建设置于“阳光之下”。有的地方开展“作风整改开放日”活动,让群众实地查看问题整改情况,对未达标的项目现场“亮红灯”;有的地方建立“群众点评直通车”机制,对干部作风问题实行“发现——反馈——整改——回访”闭环管理。这种“到群众中去”的监督模式,既让群众感受到被尊重的获得感,也让干部感受到“时时有监督”的压力感,倒逼作风持续改进。

“开门教育”要避免“新瓶装旧酒”的形式主义。推行“开门教育”,最怕“门开了但心没开”,把征求意见变成“走过场”,把群众参与变成“摆样子”。要建立刚性制度保障,明确“开门”的范围、程序、责任,确保群众意见有处提、提了有人办、办了有反馈;要聚焦真问题,不回避矛盾、不遮掩短板,敢于让群众“揭短亮丑”;要注重成果转化,将群众意见转化为整改措施,将教育成效转化为制度规范,确保“开门教育”不是一阵风,而是常态化的工作方法。

作风建设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开门教育”本质上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它让作风建设从“党内事”变成“大家事”,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唯有始终敞开大门,让群众成为作风建设的参与者、评判者、受益者,才能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作风建设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为全面从严治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