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清代郑板桥笔下的竹,以其坚韧不拔、扎根深厚的品格,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竹,不仅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基层干部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作风与作为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实的成效,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基层干部当以竹为师,以“竹节”立身、以“竹根”固本、以“竹风”正行,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筑牢廉洁自律的防线,让清廉之风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持久动力。
立“竹节”之志,筑牢思想堤坝。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最前沿,面对的是家长里短的琐事,处理的是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基层干部的思想防线,需如竹节般,节节筑牢,环环相扣,才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考验时,坚如磐石。近年来查处的“微腐败”案例深刻警示广大党员干部,思想防线的缺口往往从“一包烟”“一顿饭”的松懈开始,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深刻认识到清廉是立身之本、从政之基,贪欲是万恶之源、祸患之根。要在持续深入的理论学习中锤炼党性,在真抓实干的具体工作中叩问初心,始终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坚决抵制各种诱惑,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扎“竹根”之深,厚植为民情怀。竹根深扎沃土方能节节向上,基层干部要行稳致远,必须将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在田间地头丈量民情,在农家院落倾听民声,才是基层干部应有的工作姿态。唯有把办公室搬到村头巷尾,把政策解读变成方言土语,把村务公开晒在阳光之下,才能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必须时刻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在行使权力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要严格自律,守住底线,不越红线,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具体事务的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扬“竹风”之清,激荡正气长存。正如竹海成林方能蔚然成风,基层清廉政治生态的构建,亦需干部自觉与机制保障双轮驱动,方能形成强大合力。要善用“小微权力”监督平台,让惠民资金流向群众“指尖可查”;要开好“板凳议事会”,让重大决策经过群众“火炉旁讨论”;要建强村务监督委员会,让“身边人”监督“身边事”。当监督的触角延伸到乡村治理的每一个角落,当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更密,“微权力”就难以任性妄为,清廉的政治生态才能得以巩固和深化。
清风拂皖江,正气润乡梓。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基层干部更应以竹之坚韧品格抵御各种诱惑与干扰,以竹之虚怀若谷精神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以竹之清朗特质涵养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如此,必能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