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筑牢"三不"防线 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宿松二中 唐依莹   发布时间:2025-06-28 19:29   阅读量: 233    ]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余载,党风政风之变有目共睹,但“四风”问题仍以新变种潜藏于权力运行缝隙。从“快递送礼”到“隐蔽会所”,从“电子红包”到“期权腐败”,腐败形式的迭代警示我们:作风建设需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为抓手,在政治自觉、制度约束、文化浸润中筑牢防线,让纪律规矩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与行动遵循。

拧紧“不敢腐”的震慑阀,在以案为鉴中保持清醒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败斗争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从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党组书记夏春胜在专项巡视期间仍接受宴请,到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委原书记蒯家骐借调研之机公款吃喝,这些顶风违纪案例印证了“四风”问题的顽固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近期通报的3起违规吃喝典型问题中,某国企高管将聚餐地点设在私人住宅,以“家宴”名义行利益输送之实,这种“化整为零”的腐败手段,正是企图规避监督的侥幸心理作祟。

警示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当前部分地区将案例通报简单“一发了之”,未深入剖析“吃喝风”背后的权力逻辑。唯有像剖析湖南省郴州市原市委书记在吃喝中为商人站台、插手工程的完整利益链条那样,用“案中人”警醒“身边人”,让党员干部看到“一杯酒摔掉乌纱帽”的现实代价,才能形成“伸手必被捉”的强大震慑。

织密“不能腐”的制度网,在监督创新中扎紧权力笼子。违规吃喝问题屡禁不绝,根源在于制度执行存在“弹性空间”。传统监督手段面对“不吃公款吃老板”“不在酒店在农庄”等新变种时常显乏力,需以数字化监督破题——浙江省推行的“公务消费在线”系统,通过大数据比对餐饮发票与公务行程,让“化公为私”无所遁形;深圳市建立的政商交往“负面清单”,明确“不得在非公务场合接受企业宴请”等10条禁令,为干部划清社交边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针对“隐蔽聚餐”问题,可借鉴江西省纪委监委的“嵌入式监督”经验,在高档餐饮场所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对“高频消费”“大额消费”“异常时段消费”自动预警;针对“快递送礼”现象,可联合物流企业建立“礼品类包裹”实名登记制度,从源头阻断利益输送渠道。唯有让监督制度像“探照灯”一样覆盖权力运行全流程,才能杜绝“破窗效应”。

厚植“不想腐”的文化土壤,在价值重塑中涵养清廉自觉。作风问题本质是思想问题。从个别干部将“酒桌交际”视为“能力体现”,到少数人把“违规吃喝”曲解为“人情往来”,这种认知偏差亟须通过文化浸润来纠正。福建省龙岩市开展的“客家家训进机关”活动,用“节俭持家”“清廉传家”的传统美德滋养干部心灵;山东省青岛市打造的“亲清政商文化体验馆”,通过情景模拟让干部直观感受“围猎”陷阱,正是从文化层面破解“饭局困局”的有效探索。

净化风气需从细节抓起。推广“光盘行动”杜绝餐饮浪费,倡导“清茶一杯谈工作”的简约交往,将“拒吃请、拒送礼”纳入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考核指标,让“以清为美、以廉为荣”成为社会共识。正如焦裕禄同志“不喝群众一口茶”的自律,孔繁森“拒吃宴请自带干粮”的坚守,当清廉文化内化为精神追求,党员干部自然能在“酒绿灯红”中保持“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作风建设既要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更要以系统思维构建长效机制。当“不敢腐”的震慑、“不能腐”的约束、“不想腐”的自觉形成合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将如参天大树,在新时代沃土中深扎根系、枝繁叶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