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作风腐败与违规吃喝的风气,如隐藏在社会肌体中的毒瘤,侵蚀着社会公平正义,损害着党和政府形象,阻碍着国家长治久安。惩风腐乱象,树吃喝新风,已成为当下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风腐乱象,是侵蚀社会根基的“蛀虫”。在全面从严治党和持续高压反腐态势下,仍有人不收敛、不收手、不知止。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部分官员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贿赂,搞权钱交易,他们将手中的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在项目审批、工程招标等关键环节,为不法分子大开绿灯,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更有甚者,在吃喝方面铺张浪费、大吃大喝,公款消费毫无节制,一顿饭动辄数千元、上万元,这种奢靡之风不仅造成了国家财政的巨大浪费,更败坏了社会风气,让群众对政府产生不满和质疑。长此以往,社会的信任基石将被动摇,发展也将失去动力。
树立吃喝新风,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健康的吃喝文化,体现的是一种节俭、文明、理性的生活态度。在新时代,我们倡导的吃喝新风,不是要限制正常的社交和饮食需求,而是要摒弃那种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的陋习。比如,一些地方推行的“光盘行动”,鼓励人们在餐厅就餐时适量点餐,避免浪费,这不仅是一种个人美德,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再如,企业间的商务往来,摒弃奢华的宴请,以务实、高效的会议和交流取代,既能节省成本,又能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新风的树立,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让社会回归到理性、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
当今社会,要坚持风腐同查同治,破解违规吃喝作风痼疾,还须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坚持典型案例剖析,筑牢法纪防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有些风腐乱象和不健康的吃喝风气虽看似细微,但若不加以整治,终将酿成大祸。众多的典型案例足以证明,一件微不足道的礼品,一顿看似很小的吃喝饭局,最后,使不少党员领导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纪律要求,慢慢坠入违法犯罪的泥潭。而发生此类事件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不少党员干部没有坚持党性修养,守牢法纪底线,从而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结合典型案例谈反思、谈行动,在强大的警示教育震慑效应面前,不断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法纪防线。
强化法纪意识,多方联动,全面进行精准靶向施治。纪检监察机关要持续深化对违规吃喝和作风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的规律性认识,纵深推进风腐同查同治,不断加强纪检监察监督与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的协同配合,形成信息共享、快查快办、线索移送、执法办案等多方联动的工作模式。在查处违规公款吃喝、违规接受宴请、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等问题时,要善于从资金来源、目的事由、参与人员等方面,发现背后的请托办事、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从而进行精准靶向施治。
建章立制,实施廉洁风险与隐患动态监测,建立腐败预警惩治联动机制。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出台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形成办案、治理、监督、教育的有效闭环制度建设,对实践中的制度建设薄弱点、权力运行风险点、监督管理空白点,实施风险与隐患动态监测,以不断推动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完善制度,从而有效地建立起腐败预警惩治联动机制。
惩贪腐乱象与树新风,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惩治风腐乱象,是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坚决打击,能够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让那些心存侥幸的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树吃喝新风,则是从思想和文化层面入手,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践行节俭、文明的理念。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解决作风腐败和违规吃喝等问题,建立起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