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筑牢思想防线:从认识根源铲除违规吃喝顽疾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复兴中小 杨振   发布时间:2025-06-27 13:21   阅读量: 769    ]

中央通报的违规吃喝典型案例中,不少干部在忏悔录中提到“起初认为只是吃顿饭,后来才发现掉进腐败陷阱”。这一现象揭示出一个本质问题:违规吃喝之所以成为久治难愈的作风痼疾,根源在于部分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破解这一顽疾,必须从思想根源入手,廓清认识误区、校准人生坐标、筑牢信仰之基,方能从根本上铲除“舌尖上的腐败”滋生的思想土壤。

破除“小事小节论”认知误区,认清违规吃喝的政治危害。许多违规吃喝行为始于“小节无害”的错误认知。有的干部认为“吃点喝点是人情往来”,将纪律要求抛诸脑后;有的把公款吃喝美其名曰“工作需要”,为违规行为寻找借口。某位落马干部在反思材料中写道:“第一次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时,觉得只是‘联络感情’,后来才明白这是‘温水煮青蛙’的开始。”这种对吃喝问题政治本质的认知缺位,正是思想防线失守的开端。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违规吃喝绝非私人生活小事,而是严肃的政治问题。从政治高度看,吃喝背后反映的是对党的宗旨的背离——一顿违规宴请,消耗的是公款,损害的是党群血肉联系;一场“老板宴”,实质是用公权力与资本进行利益交换,动摇的是党的执政根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反复证明:作风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吃喝歪风盛行之处,必然伴随政治生态的恶化。只有从“两个维护”的高度认识违规吃喝的危害性,才能打破“小事小节论”的认知陷阱,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摒弃“圈子文化”错误观念,斩断利益勾连的思想根源。“进了酒局就入了圈子”“不吃不喝办不成事”——这种错误的“圈子文化”认知,是不少干部陷入违规吃喝泥潭的思想诱因。将酒局和饭局视为拉关系、搞攀附的“社交工具”,最终形成利益共同体。这种把“江湖义气”当“政治资源”的思想偏差,本质上是对党内政治文化的严重背离。党内政治文化强调“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而违规吃喝构建的“酒肉圈子”,实质是对党内平等关系的扭曲。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以吃喝为纽带的“圈子”,必然导致“酒杯一端,原则放宽”,最终在“哥们义气”中丧失党性原则。唯有摒弃“圈子文化”“酒桌哲学”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交往观,才能从思想深处斩断“吃喝——利益——腐败”的勾连链条,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夯实抵制诱惑的思想根基。从“八项规定出台初期心存侥幸”到“长期抵制后思想松懈”,许多违规吃喝案例呈现出“思想滑坡——行为越界”的演变轨迹。某些党员干部认为随着个人职务晋升,逐渐淡忘了入党时“为人民服务”的誓言,觉得“享受一点”是应该的,这种理想信念的松动,正是抵御不了“舌尖诱惑”的根本原因。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也是抵制违规吃喝的思想防线。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把加强理论武装作为终身必修课,通过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的深刻内涵,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内化于心。同时,要常态化接受警示教育,从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明白“一顿饭可能吃掉政治生命”的道理,真正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培育廉洁文化价值认同,构建风清气正的思想生态。违规吃喝现象的顽固性,与不良文化影响密切相关。在一些地方,“无酒不成席”的世俗观念、“吃喝是感情投资”的功利思想仍有市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干部的价值判断。破解这一错误观念,需要以廉洁文化建设重构思想价值坐标。作为我们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应大力弘扬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文化理念,通过廉政党课、家风建设、廉洁文化等形式,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真正的“人情往来”应建立在党性原则基础上,健康的“社交圈”必须远离酒局饭局的诱惑。通过组织干部家属签订《抵制违规吃喝承诺书》、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典型案例反思研讨,将廉洁理念延伸到“八小时外”,强化自己的政治自觉,从文化层面筑牢思想防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指南。破解违规吃喝作风顽瘴痼疾,必须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通过持续不断的理论武装、警示教育、文化浸润,推动党员干部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从“不敢吃”升华为“不想吃”。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违规吃喝的思想土壤,让崇廉尚俭成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优良作风迎接新征程的时代考验。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