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以作风之变厚植为民根基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高岭乡 杨勇   发布时间:2025-05-06 09:45   阅读量: 125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基层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最前沿阵地,作风转变成效直接决定着执政根基的稳固程度。面对群众需求升级与社会矛盾交织的双重考验,基层干部必须将作风建设作为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抓手,以破冰勇气革新思维、用钉钉子精神压实责任、拿绣花功夫精准服务,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锤炼党性修养。

以民忧为镜,校准政治坐标。作风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站稳群众立场。基层干部需彻底破除“官本位”思维定式,将群众诉求作为施政的“第一信号”。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沉下身子到群众中倾听群众所思所想,对合理诉求坚持“不拖、不等、不推、不靠”,以“真情为民办事”化解矛盾。应构建“现场沟通+即时核实”的机制,通过部门联动实现“只进一次门”的服务承诺。实践表明,只有把群众“急难愁盼”作为作风整改的靶向,才能实现服务供给与民生需求的精准对接。这要求基层干部既要有“闻过则喜”的胸襟,更要警惕“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形式主义变种,防止“新官不理旧账”的责任悬置现象,真正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尺。

以创新为桥,重构治理路径。新时代群众工作需要打破“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局,需要构建双向互动的治理新范式。一方面,要通过规范化制度保障群众参与权,如完善村级事务决策的监督机制,确保权力运行透明化;另一方面,需强化党建引领的网格化管理,推动党员下沉一线,将问题解决在网格、责任落实到人头。基层干部更要主动走出办公室,从低保申领等“常规事项”到宅基地审批等“复杂问题”,在直面群众的过程中增进信任、夯实根基。这种“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的治理模式,本质上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践诠释。  

以长效为尺,筑牢制度根基。作风建设需构建“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体系:在考核端,将群众评价纳入干部考评指标,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在监督端,通过“线上+线下”双公开平台实现政策全程可视化,强化结果运用;在整改端,推行“问题发现-整改-验收”闭环管理,防止整改“走过场”。尤其需要警惕“制度空转”现象,既要避免“重痕迹轻实效”的考评偏差,更要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通过制度创新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以法治为纲,夯实公信根基。依法行政是作风建设的底线要求。基层干部必须树立“法律是人民意志集中表达”的法治思维,在土地征收、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坚持阳光操作,杜绝因暗箱操作引发的信任危机。要善用法治手段化解矛盾,通过调解联动机制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同时需警惕“法治形式主义”陷阱,既要防止“法律咨询窗口无人值守”的履职缺位,更要杜绝“选择性执法”等损害公平正义的行为。唯有将法治精神贯穿治理全过程,才能让群众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感受到公平正义。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基层治理永无止境。作风转变与群众工作本质上是“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群众信任的累积,则为作风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基层干部当以“我将无我”的境界扎根一线,以“枝叶关情”的初心回应期待,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自我革新,让作风建设的成果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助推器”。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治理境界。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