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以作风之变架起党群连心桥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县残联 杨靖豪   发布时间:2025-04-30 15:47   阅读量: 181    ]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反映着党的性质和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扣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根本。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转变作风与基层群众工作相结合,既是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更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关键所在。

涤荡思想尘埃,铸牢为民初心。作风顽疾的根源在于宗旨意识的淡化。部分干部惯于在办公室“遥控指挥”,以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贯彻文件,与群众之间仿若隔着一层“玻璃墙”;有的调研走过场,只走“经典路线”,座谈念“标准答案”,把群众当作装点门面的“舞台道具”。这些现象映射出少数党员干部群众观念的偏差,将“为人民服务”异化为“要人民服务”。涤荡这些思想尘埃,需从思想深处进行一场深刻革命。江苏某街道推行“民情日记”制度,要求干部每周至少两天深入走访群众,将群众诉求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街道党工委定期“晒日记”“评日记”。这种“用脚步丈量民情”的方式,促使干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在走村串户的过程中重拾初心。

创新工作路径,畅通民意通道。2024年以来,我省把“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着力点,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技术穿透行政层级与部门壁垒,持续优化和再造流程,致力于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优化、材料最简化、成本最小化。浙江推行“浙里办”掌上平台,把群众常办的200多项服务集成到手机端,达成“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标。北京某社区创立“居民议事厅”,每月定期召开会议,社区大事由群众票决,小事通过微信群即时商议。这些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行政壁垒,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满满获得感。

健全机制保障,固化作风常态。作风建设,贵在持之以恒。某省建立“群众评议干部”制度,将评议结果与考核晋升紧密挂钩,倒逼干部主动服务群众。某地推行“首问负责制”,明确首接人员“一跟到底”的责任,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这些机制创新表明转变作风不能搞一阵风式的整治,必须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评价”的完整闭环。当“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成为日常常态,党心民心自然愈发紧密相连。

作风之变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滋养万物。从大别山区的“背包干部”到东海之滨的“驻企专员”,从雪域高原的“马背宣讲队”到长江沿岸的“护江先锋岗”,无数基层实践生动诠释着:当干部真正把群众当作家人、把民事当作自家事,作风建设就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唯有永葆“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锤炼“抓铁有痕”的务实作风,方能答好密切党群关系的永恒课题,让党的执政根基坚如磐石。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