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以作风之变厚植基层治理的人民底色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许岭镇 汪小妹   发布时间:2025-04-30 11:25   阅读量: 126    ]

作风如同映照党群关系的明镜,也是丈量基层治理温度的标尺。在基层治理中,作风转变绝非简单的行为调整,而是生动实践。当作风之变与基层群众工作深度融合时,便能有效解民忧、聚民力、暖民心,从而构筑起党同人民群众之间坚不可摧的血肉联系。

破思想坚冰,树为民之志。作风转变首先要在思想深处进行一场“自我革命”,摒弃“官本位”思维的残余,破除“走过场”“做样子”的虚浮心态,真正将群众视为“家人”、将群众事当作“家事”。理论清醒方能政治坚定,政治坚定方能行动自觉。基层干部应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为必修课,通过学习和实践,深刻领悟“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将“以百姓心为心”的深厚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唯有从思想源头上正本清源,才能让“为群众服务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成为内心的坚定信念,使作风转变获得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沉下脚步,探寻基层治理之策。基层治理的鲜活经验,从来都蕴藏在群众的实践智慧里,作风转变的成效检验,从来都体现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中。那些困扰群众的“急难愁盼”,那些制约发展的“堵点痛点”,往往躲在文件背后、藏在乡野深处,等待着用心发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转变作风需要基层干部主动“往下跑”,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声。当干部的身影更多出现在群众需要的地方,群众的信任就会在“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中悄然生长。

落实实干成效,回答民生之问。衡量作风建设成效的标准不是文件里的漂亮话,而是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基层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推诿扯皮、不敷衍塞责,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当群众目睹身边实实在在的改变,真切感受到干部的辛勤付出,他们便会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共同为基层治理汇聚起磅礴的力量。

铸长效之魂,扬清正之风。作风建设如同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基层群众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决定了作风转变必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这既需要外部监督,更需要内在自觉。基层干部要始终牢记“作风问题无小事”,从小节中见党性,从细微处知敬畏,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常思作风之弊、常修为民之德。

“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基层治理的任务更加繁重,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多元。只有将作风转变视为永恒追求,让密切联系群众成为行动自觉,才能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