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以好作风为笔 书写基层治理新答卷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华亭镇 周义军   发布时间:2025-04-30 11:23   阅读量: 86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基层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也是作风建设最直接的“考场”。如何将转变作风与基层群众工作紧密结合,不是喊口号、做表面文章,而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每一次走访、每一项政策、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中,让好作风成为基层工作的“标配”,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从“身入”到“心入”,把群众放在最高位置。基层工作的第一粒“扣子”,是搞清楚“为谁服务”。少数干部下基层时“人到心不到”,调研走“经典路线”、座谈听“现成汇报”,看似“接触群众”,实则在“隔离群众”。这种“物理接近”与“心理疏远”的反差,本质上是宗旨意识的缺位。转变作风,首先要破除“打卡式”下基层的惯性思维。干部走进基层,不仅要带着笔记本记录问题,更要带着“同理心”换位思考,只有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才能从思想深处摒弃“官气”、接通“地气”。

从“说到”到“做到”,把实效作为第一标准。基层群众最反感的是“干部光说不练”,最认可的是“问题真解决”。有的干部把“开会部署”当“工作落实”,把“材料齐全”当“任务完成”,却对群众反映的下水道堵塞、路灯不亮等“小事”视而不见。这些“小事”积累起来,就会成为干群之间的“隔心墙”。作风转变的关键,在于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尺。基层工作的“含金量”,就藏在这些“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带给群众”的细节里。当干部用“硬作风”啃下“硬骨头”,群众自然会用“好口碑”为干部“打分”。

从“一时”到“一贯”,把制度化为行动自觉。作风建设最怕“雨过地皮湿”,基层群众最盼“事事有人管”。如果仅凭运动式整治、阶段性督查推动工作,作风转变就会陷入“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怪圈。实现作风与工作的深度融合,必须靠制度“固根本、利长远”。要把群众评价纳入干部考核“硬指标”,让“坐在办公室等好评”的人没市场,让“扑在一线办实事”的人有奔头。当制度约束转化为行动自觉,好作风就能像“生物钟”一样自然流淌在基层工作中。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群众工作永无止境。坚持将转变作风同基层群众工作相结合,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把“群众想的”变成“我们干的”,把“我们干的”变成“群众认可的”,才能在基层一线交出一份“作风过硬、群众满意”的答卷。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