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对基层干部而言,丈量作风厚度的标尺,从来不是办公室里的文件堆、会议上的讲话稿,而是深入群众的“脚印”长度、服务民生的“脚步”力度。
脚步向下,是作风向实的“第一粒扣子”。基层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也是检验作风最直接的“考场”。基层干部要学会把办公室“搬”到村口凉亭、把办公桌“摆”在农户堂屋。在暴雨夜要做到蹚水查访危房户,在烈日下要坚持帮村民抢收庄稼,在深夜要蹲点调解邻里纠纷。这些沾满泥土的脚印,标注着作风的“实度”。脚步的“向下”不是简单的物理位移,而是思想认识的“归零”、服务意识的“重启”。广大基层干部要主动把“皮鞋”换成“胶鞋”,把“手机步数”变成“民情账本”,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架起连通民心的“连心桥”。
脚步为尺,量出民生改善的“精度坐标”。群众工作千头万绪,作风转变贵在“精准”。基层干部要不负群众信任,真正转变作风,要坚持以脚步为“丈量仪”,在走村入户中绘制精准的“民生地图”:哪家老人需要定期上门巡诊,哪条山路存在安全隐患,哪个产业项目需要技术帮扶,要在反复走访中逐项“标记”、动态“更新”。只有通过脚步的“精准丈量”,才能实现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的转变。
脚步不停,走出基层治理的“长效风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群众工作没有休止符。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决定了作风转变必须是“连续剧”而非“独幕剧”。基层干部既要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也要在产业发展、矛盾调解等日常工作中久久为功;既要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也要关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潜在课题”。要在走访中深挖乡村特色资源、谋划长远发展路径。当脚步成为一种行动自觉,作风就会转化为治理效能;当干部与群众形成“有事常商量、遇事共担当”的良性互动,就能激活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走出一条“干部作风硬、群众心气顺、乡村发展好”的可持续之路。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在基层治理中,干部的脚步丈量着作风的广度;民心的向背标注着治理的高度。基层干部的每一步脚印都刻着责任,每一次走访都带着温度,我们要在“与群众同频共振”的脚步声中,走出新时代基层群众工作新气象,走出党群干群“心连心、肩并肩”新图景。这是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最厚重的底色,最温暖的抵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