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对全体党员干部思想理论的一次再教育、再武装,是对纪律作风的一次再检阅、再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将转变作风深度融入基层群众工作中,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厚植党的群众基础,让党的事业在基层大地根深叶茂。
以思想破冰引领作风转变,树牢群众工作理念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转变作风首先要破除思想上的“坚冰”。部分干部在基层工作中,存在“官本位”思想,将自己与群众割裂开来,导致工作浮于表面、脱离实际。例如某地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时,干部主观臆断设计改造方案,强制村民拆除院落中的农具房,不仅引发群众抵触,还造成资源浪费。究其根源,正是缺乏群众观念,没有将群众需求放在首位。基层干部应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思想建设的主线,从“半条被子”“枫桥经验”等红色故事中感悟党群鱼水情,主动对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多问“群众需要什么”,少想“自己要做什么”,让为民服务的理念真正入脑入心。
以躬身实践推动作风转变,提升群众工作服务效能。“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转变作风不能停留在会议文件中,必须落实到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上。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有的驻村干部坚持每日走访农户,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摸清了村里产业发展的堵点,还帮助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农产品销售增收;在社区治理中,网格员通过“敲门行动”,及时发现独居老人生活困难并协调解决,赢得群众一致好评。这些鲜活案例证明,只有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才能了解群众真实需求,找准工作着力点。基层干部要善于运用“一线工作法”,把问题解决在现场,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以真抓实干的作风提升群众工作的服务效能,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以制度保障巩固作风转变,健全群众工作长效机制。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基层群众工作也需久久为功,这就需要用完善的制度为作风转变保驾护航。一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的群众联系制度,如定期开展“民情恳谈会”“干部下访日”等活动,确保群众诉求有渠道反映;另一方面,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群众满意度、矛盾化解率等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对漠视群众利益、作风漂浮的干部严肃问责。
四川成都某县推行“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的服务模式,通过信息化平台将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党员干部,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并将接单完成情况与党员评优、干部晋升挂钩,有效激发了干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这启示我们,只有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让作风转变成为常态,让基层群众工作持续发力。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基层干部要始终牢记作风建设与群众工作的内在联系,以思想转变为引领,以躬身实践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的群众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