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抓牢日常监督 涵养清廉生态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许岭镇 汪小妹   发布时间:2025-03-19 15:36   阅读量: 285    ]

清廉生态,如同自然界的绿水青山,需要持续涵养、久久为功。在管党治党持续发力的当下,作风建设虽已积厚成势,但松一尺就会退一丈。如何让清风正气更加充盈?关键在于抓牢日常监督,把纪律规矩融入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让监督常在、震慑长存,真正让清廉成为政治生态的鲜明底色。

日常监督首在“治未病”。培育清廉生态,既需要“暴风骤雨”式的专项整治,也需要“润物无声”的日常管理。现实中,一些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往往是从一顿饭、一张卡、一次“帮忙”的“小问题”开始,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丧失原则。因此监督工作必须突出“抓早抓小”,在思想防线上筑牢堤坝。通过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组织纪法学习、进行提醒教育等方式,对党员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点拨,既传递纪律的严肃性,又体现组织的温度。就像育苗需要定期修枝剪叶,日常监督的实质是帮助干部在履职路上及时纠偏正向,防止小错酿成大过。当“常提醒”成为组织关怀的常态,“守规矩”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监督就能真正发挥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为干部成长保驾护航。

制度规范贵在“成常态”。清廉生态的维系,既要激发内在自觉,更要依靠制度的持续发力。必须把监督细化到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让纪律检查像“空气”一样充盈日常工作中。重大决策前做好风险排查,工作推进中及时预警纠偏,考核评价时强化作风导向,让制度执行始终不松劲、不走样。当党员干部习惯在监督下履职、在规则中办事,制度才能从“挂在墙上”变为“落在脚下”,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性循环。

文化浸润功在“养正气”。清廉生态的根基,在于培育崇廉拒腐的文化土壤。日常监督不仅是发现问题的手段,更是传递价值导向的载体。通过持续开展纪法教育、廉洁文化宣传,让“清廉是福”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树立勤廉榜样、讲好正风故事,激发见贤思齐的内生动力。当“依法办事、遇事依法解决”成为社会的普遍认知,当“不送礼、不求人”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清廉就从一项纪律要求转变为文化自觉。这种潜移默化的生态培养,比起严厉的惩处措施,更能深入人心,对社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群众满意重在“见实效”。清廉生态的成色,最终要由群众来检验。日常监督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敞开大门听民声、聚民智。无论是村务公开栏里的“明白账”,还是基层小微权力清单的“流程图”,本质上都是把监督权交给群众。当老百姓能随时查看集体资金去向、随时反映干部作风问题,当“指尖监督”成为触手可及的渠道,监督就会真正扎根基层。群众的“火眼金睛”是最好的监督探头,民意的“晴雨表”是最真的生态指标。只有让群众感受到监督就在身边、清廉就在眼前,政治生态的净化才具有持久生命力。

抓牢日常监督,既是一种治理智慧,更是一种政治担当。它考验着纪检监察机关“抓常抓长”的韧劲,也检验着党员干部“慎独慎微”的修养。当“严在日常、管在经常”成为常态,当“人人守廉、处处见廉”蔚然成风,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必将为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这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更是对人民群众期盼的最好回应。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