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AI技术迅猛发展,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医疗诊断辅助到智能交通管控,从教育领域的个性化学习到艺术创作的灵感激发,AI似乎无所不能,为各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然而,就在这股AI热潮中,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悄然滋生——AI形式主义
从“以文辅政”到“为写而写”。最近超火的AI工具DeepSeek,当你打开界面,里面会有一个“联网搜索”,当你输入指令,别人的成果就会成为你的“成果”,这种“无中生有”的写作模式,暴露了智能工具催生的新型文本腐败。当干部习惯将写作任务“外包”给AI,文字便脱离了现实土壤,成为悬浮于空中的数字泡沫。算法偏好正在重塑公文话语体系,某地区一份年度工作总结中,“构建”“打造”“赋能”等高频词出现率达40%,而具体问题解决方案仅占篇幅的3.8%。这种“去问题化”写作倾向,实则是用技术手段将矛盾“算法性过滤”。更令人警惕的是,一些单位要求AI对汇报材料进行“正能量强化”,导致问题被修饰为成绩,批评被转化为建议,文字失去了最基本的纪实功能。
文字游戏背后的治理空心化。智能形式主义写作正在制造“双重文本”奇观,根据需要指令输入后,可自动生成A、B两版材料:A版充斥“突破性进展”“创新性实践”供上级参阅,B版罗列“历史遗留问题”“客观制约因素”用于责任规避。这种“精准投喂”式写作,使文字不再是治理工具,反而异化为推责卸责的“数字化面具”。“算法美颜”已成潜规则,当被检查单位使用AI对台账资料进行“合规性优化”,原始数据中的矛盾点被智能替换,问题清单自动转化为整改成果,当文字修饰能力超越实干能力,当“会写材料”比“会解决问题”更重要,这种异化的写作文化正在消解治理体系的真实性根基。
打破“智能八股”困局。根治写作形式主义需建立“人机协同”新范式。当你写作毫无头绪时,可以借助其灵感,但切忌生搬硬套。当前,重塑公文写作价值坐标,亟需构建“三维评价体系”:一看“含AI量”是否突破预警阈值,二看“问题浓度”是否达到治理要求,三看“实事密度”是否反映工作实效。文字是治理能力的投影,公文是行政伦理的镜像。在AI技术深度嵌入政务写作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警惕“智能八股”对治理初心的消解。唯有坚持“内容为王”的写作理论,让人工智能回归工具属性,让文字重新扎根现实土壤,才能避免政策文件沦为算法操控的文字游戏。当每个标点符号都承载着实事求是的重量,每段文字都流淌着解决问题的诚意,形式主义的“新变种”才会失去滋生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