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新时代奋进征程中,党员干部肩负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千钧重担,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宛如驱动发展巨轮的澎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个区分开来”,恰似一把精准“标尺”,丈量着干部作为,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助燃干部拼搏实干“烽火”。
亮出容错纠错“新标尺”,破解“怕犯错”的枷锁。在基层工作中,许多干部怀揣热忱,却常困于动辄得咎的担忧,面对复杂棘手难题、未有先例新事,怕“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于是滋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三个区分开来”中的容错纠错机制,正是打破这一“寒蝉效应”的“破冰锤”。比如老城区改造这一复杂民生工程,涉及多部门协同、居民多元诉求。干部牵头协调时,因初次探索新的利益协调模式,即便全力投入,仍可能出现方案推行不畅、工期延迟等状况。若因此被“一票否决”、严厉问责,则无人再敢接棘手工作。划定“容错边界”,对因出于公心、为民生为创新而出现的失误,依规予以容错,助力干部挣脱“怕犯错”泥沼,勇担重任。
把牢“明辨是非”定盘星,矫正“乱作为”的偏差。现实里,有的干部打着创新、干事的幌子,行违规违纪、损公肥私之事,把“敢干”变“蛮干”,让惠民项目成“政绩工程”,这类乱作为与积极干事背道而驰。“三个区分开来”紧握“明辨是非”戒尺,以党纪国法为准绳、以群众利益为导向,筛出“滥竽充数”者。在基层民生工程建设中,有的干部擅自挪用资金、违背建设规划,只为个人仕途风光;真正实干者则扎根实地、问需于民,精细施工。精准区分“乱作为”与“敢担当”,严肃惩处前者,褒奖后者,让“实干家”站“C位”,“投机者”无处遁形,校准干事方向,确保作为“不跑偏”“不越轨”,在正轨上跑出“加速度”。
点燃“撑腰鼓劲”助推器,驱散“不敢为”的阴霾。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战场”,任务繁重如山、矛盾纷繁复杂,部分干部却因怕得罪人、怕担责任,选择“明哲保身”“袖手旁观”。此时,“三个区分开来”化身坚强“后盾”,挺膺担当。面对环保整治中关停违规企业、触动部分利益群体,干部依规履职、果敢行动遭遇阻力,组织及时“站台”,提供法律、纪律、舆论全方位支持,让干部感受“组织温度”、身披“护心铠甲”,无惧“暗流涌动”,以“舍我其谁”的气魄冲锋一线,激活担当作为的“一池春水”,凝聚奋进磅礴伟力,在新征程踏出铿锵有力的“实干足印”。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从机制、导向、保障多维度发力,清扫干部干事“雷区”,点亮担当“航标”,激励广大干部以清正作风、昂扬姿态,投身时代浪潮,书写不负人民、无愧时代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