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以群众情绪“正衣冠”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长铺镇 王军香   发布时间:2024-11-25 10:44   阅读量: 1050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确保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同时也是疏导各种矛盾的‘茬口’。群众情绪是观察工作得失、民心向背的“晴雨表”“折射镜”,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群众情绪为第一信号,善于从群众的种种情绪中“照镜子”“正衣冠”,主动回应群众关切,让群众需求成为“最优选”,让群众满意成为“最优解”。

倾听“民意心语”,将“民有所呼”化为“我有所应”,变群众“呼声”为“掌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为第一要求,是开展群众工作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善于听好“群众声音”既是一项工作,也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境界和风范。党员干部要常怀敏锐之心,高度重视群众的情绪,坚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及时全面体察民意,甘当小学生,亲自到第一线,同群众面对面,当好意见“收集员”、问题“记录员”、群众“办事员”,善于从家常话、牢骚话、苦水话中倾听群众的“呼声”,把准需求“穴位”,体会民心所向、思考民意所在、查访民生疾苦,把群众“呼声”这本改进工作的“秘籍宝典”深学悟透,以切实可行的“蓝图”精准为民服务,为民谋幸福。

细听“琐碎杂音”,将“民有所求”化为“我有所为”,变群众“骂声”为“笑声”。在基层,“干部委屈、群众抱怨”的现象并不鲜见。事不避难者进,化解群众的不满情绪,最终要落实到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上。面对群众“吐槽”和“骂声”,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摆正“阳光心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善于把群众的“骂声”当成“忠言”来听、当作“良药”来服,学会听到“弦外之音”,要循着“骂声”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找到问题、找准差距,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中找出路子、找准定位,对群众正当需求,要拿出事不过夜的精神,立说立行、紧抓快办,切实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把实事办好。

聆听“赞誉认可”,将“民有所乐”化为“我有所期”,变群众“怨声”为“喝彩声”。公道自在人心,一碗水端平方能赢得“喝彩声”。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无论基层产生的矛盾多么复杂,表现形式如何多样,说到底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当将群众满意作为改革的最高追求,将“民心工程”作为改革的“金字招牌”,自觉从群众的“夸奖声”和“赞誉声”中找准工作“发力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群众的眼睛最雪亮,党员干部要真正通过“问绩于民”,把群众当亲人,把温暖留在群众身边,切实当好“为民谋福”的“领路人”,把工作做到群众心里去,赢得群众更多“欢声笑语”。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