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安庆六尺巷考察时强调,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新时代基层治理工作的推进中,广大党员干部应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从“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中解锁基层善治“礼让”密码,学会“以退为进”“以柔化刚”“以诚待人”,绘就基层善治“心”文章。
解锁“谦逊礼让”之钥,“以退为进”架“心桥”,为基层治理添动能。荀子曰:“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礼也。”能否礼让百姓,考验着为官者的胸怀气量、德行风度、为民情怀。面对“一纸为墙”的千里家书,时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张英回复道“让他三尺又何妨”,成就了官让民的典范的同时,“让一让,六尺巷”也充分体现了“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治理智慧,并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礼让样板。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定星盘”“压舱石”,但基层情况“千变万化”、基层事务“千头万绪”、基层群众“千家万户”,面对复杂多样的基层工作,党员干部们应礼让有度、谦逊有数,秉持“让礼一寸,得礼一尺”的工作理念,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善借“六尺巷”精神,引导矛盾双方怀容人之量、容事之度,推动谦让文化成为矛盾拉扯中的“润滑剂”,善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搭建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巧用“和谐包容”之法,“以柔化刚”解“心结”,为基层稳定筑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强调,人民内部矛盾要用协调的办法解决。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为群众化解矛盾、理顺群众情绪、增进相互理解,需要调动各类积极因素,其中善于理解与沟通发挥重要作用。基层治理工作要求“和”,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在处理复杂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时,始终做到与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坚持“以柔为刚”、虚心倾听,以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群众的诉求和意见。以“求同存异”为目标,充分调动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力量,依托“板凳会”“议事亭”“协商小院”等协商活动和“新乡贤”“老党员”等第三方力量,推动消除隔阂、排除障碍,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将群众矛盾及时化解在细微处、小事中,让“心结”消散,切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借助“德治法治”之力,“以诚待人”敞“心扉”,为基层发展启征程。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在为民尽服务、为民办实事上有短板、有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换位思考”,敞开大门“迎谏”,俯下身子“求谏”,鼓励群众“进谏”,摆正态度当学生,在诚心“听牢骚”“问寒暖”“知愁盼”中问需求、明意图、出方案,将困扰群众的难题、急事,形成全面细致的“问题账本”,以“念兹在兹”的责任感真诚交办完成群众的大小事,以务实行动回应群众的所忧、所念、所盼,做到及时“销账”。同时大力弘扬为民服务“孺子牛”精神,将人民群众在心中“置顶”,深耕基层工作“责任田”,坚持用脚步体察冷暖、用细节照见真情、用实干温暖民心,始终坚信以诚待人、人必诚以待之,有机融合德治、法治与共治,将弘扬“六尺巷”精神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开创新时代基层治理新局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