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故事会|清风两袖朝天去的况钟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松兹街道 方针   发布时间:2024-01-15 08:38   阅读量: 2839    ]

况钟(1383年-1442年),字伯律,号龙冈,又号如愚,江西靖安人。况钟以其清正廉洁、断案如神、扶善惩恶被誉为“况青天”,与包拯“包青天”、海瑞“海青天”并称中国古代的“三大青天”。

况钟幼年贫困,七岁丧母,深切知道劳苦大众生活的悲惨。永乐四年,靖安县令俞益想要一个精通文理,能干练达的书吏,选中了况钟,任靖安县礼曹,开启了况钟为民服务的一生。九年任职期满之后,况钟受到俞益大力的称赞,向当时的宰相吕震推荐况钟,经永乐帝面测之后,任礼部六品主事。宣德五年,况钟在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之下,升任苏州知府。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自古就是富庶之地。老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况钟在苏州三任知府,却一直廉洁自律。后人将其文稿整理编撰的《况太守集》中记载况钟日常生活,“其内署萧然,无铺设华靡之物。每食一肉一蔬,非公燕别兼味。家人及亲旧相对,尊酒数行,青灯夜话而已。”身居陋室,日常饮食一餐就是一荤一素,即使是亲朋相聚,也不过是加数杯薄酒,比起现在普通人的生活都要节俭得多。

况钟在苏州任知府之时,其五子二女,皆在老家耕读为生。况钟的长子旷宁每年从江西靖安老家到苏州府看望况钟的时候,都会有一些喜好走“捷径”的人想要通过讨好旷宁来巴结况钟。为表达自己和父亲坚决站在一条线上坚决不收受贿赂的决心,旷宁在门口贴出一张告示,严词拒绝收受贿赂。有一次旷宁从靖安老家去往苏州府,收到了朋友集体创作的一幅《秋江送别图》,画上题诗“行李全无金半寸,诗囊惟有字千行。故乡有问尊翁事,为说忧民两鬓霜”,表达朋友们对于旷宁和其父高洁品质的赞颂和敬意。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明朝的传统是地方官进京需要带上珠宝送给权贵,苏州地方官员、百姓担心他为官清廉,入京之后会给上级穿小鞋,打算给他筹备些许金银,用以打点上官。况钟严词拒绝,不愿带走一锱一铢,并留下一首四言绝句。

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

好在最后,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苏州知府。况钟在苏州三任知府,和苏州府百姓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可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况钟生前为官近30年而家中未增添任何田产,也没有给后代积累什么钱财,以致死后子孙连迎父亲灵柩回乡的钱都得从老家亲友中筹集。当他的灵柩从运河运回故乡时,运河十里长堤之上站满了祭送哭奠的人群。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一府七县都建了况公祠,为他立祠致祭。后世况钟坟墓被人挖掘,其中除了几件随身衣物和一根发簪之外,再无其余。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