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念好“三字诀”向“微腐败”亮剑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汇口镇 乔金凤   发布时间:2023-09-01 11:04   阅读量: 473    ]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动摇的是理想信念、损害的是党员形象、伤害的是群众感情,治理“微腐败”要念好“管、防、公”三字诀,敢于向“微腐败”亮剑。

严格落实制度,念好“管字诀”。紧盯精准扶贫、惠农补贴发放等重点领域,抓住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等“关键少数”,从管理权限、运行流程、执行标准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聚焦公共事务、大额资金使用、惠农政策落实、社会治理等重大事项,完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厘清权力边界、明确程序权限、明晰操作流程,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出台相关规定,严格落实监督制度,形成靠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长效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滥作为的坚决进行问责追责,杜绝“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难办”现象。

加强学习教育,念好“防字诀”。从“以案示警”中的事例不难看出,部分村干部法纪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习惯用个人意志代替政策法规,大搞一言堂,在村务决策上“拍脑袋”,在资金使用上“挥大笔”,有着“家长派”的作风,损害了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究其原因是其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纪法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加强思想教育刻不容缓,要在“防”字上下足功夫,拧紧党员干部思想“总开关”,常态化开展廉政教育,撰写学习心得,对标对表深入查摆,深入剖析“微腐败”案例,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规范权力运行,念好“公字诀”。权力是把双刃剑,手中权力越大越易滋生腐败,从一条烟到上万工程,“微腐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基层监督不及时、不到位也让微腐败不易被人“察觉”。着力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需要靶向发力,紧盯精准扶贫、惠农补贴发放、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铲除村委会任人唯亲的“家族地”、破除三分钟决定的“一言堂”。严查群众身边“微腐败”,用好用活“微腐败”典型案例,通过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深挖“微腐败”问题根源,加大“小微平台”监督力度,时常“晒家底”、按期“坐板凳”,加大村民自治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监督意识,发挥主人翁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鱼水关系”。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