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基层干部,一些群众的态度首先就是不信任。对于群众,基层干部也是“怕”“防”多于“亲”“靠”。为什么干群之间会处于这样一种互相不信任的状态呢?根本原因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出现了偏差,群众工作迷失了方向。在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等问题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个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加剧,导致干群之间引发矛盾、影响互信。怎么改善基层干群关系呢?基层干部要成为老百姓的“自家人”和“贴心人”。干部必须“心底无私”,不能单纯追求政绩,要成为一个在道德上能够得到老百姓认可的人。
牢记宗旨,深入群众。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当做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做亲人。只有在基层才能看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才能了解人民群众最想要的是什么,也才能直接通过自己努力解决群众需求。作为基层干部,就要敢于面对基层矛盾,要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关心他们生活,了解他们需求,产生爱民、亲民、敬民的情怀,联系实际情况,发挥自己聪明才智,为当地人谋福利,多办好事,办实事。在人民心中树立好的干部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与尊敬。
夯实作风,勤于思考。在群众利益和民生保障上容不得马虎,基层干部更应该严格自律、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谨工作、谨慎处事,常怀忧患之心。群众利益是基层工作的重要任务,换位思考是群众工作的重要法宝,勇于面对是群众工作的重要态度。要把群众放心中,下功夫、用真心、付真情、动脑子,注重方式方法,帮助群众、带动群众,时时想着群众,时时想着工作,多靠上去,多悟多琢磨,使群众工作往实里推,往深里走。
善于倾听,为民解忧。家家有本难念经,户户有需求和困难,基层干部要善于倾听,抓住问题关键,寻找核心措施,更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才能找到问题的“根”,寻求到治“病”的“方”,还要注重工作实际、筑牢服务基础,要把为民、便民、利民作为基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工作态度、工作方式,为群众出谋划策,彻底改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