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故事会|田有余:急解民忧 严于律己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3-09-26 11:52   阅读量: 3189    ]

1920年,田有余出生在安徽天长县(今滁州市天长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二十岁不到,他就扛起枪杆子参加了革命队伍。在战争年代,他出生入死,立下了不少战功。1956年,他被调到宿松,先后担任过兵役局副局长、人武部部长、支左领导小组组长、县“革委会”主任、县委书记等职。担任县委书记后,他深感责任重大,常以“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时刻不能忘记广大人民群众”告诫自己,劝勉部属。他长期带病工作,有时胃病犯了,痛得满头大汗,不得不用桌子角顶着胃部批文件、作报告。他还经常轻车简从,深入基层调研,现场办公,掌握第一手情况,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一日无雨田发裂,一场大雨涝成灾”,这是当时宿松农业生产环境的真实写照。为改变这一“靠天收”的现状,早在1958年,全县人民遵照毛泽东同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兴建了钓鱼台水库,1959年也对钓黄(钓鱼台、黄大口)灌区干渠进行了勘测设计,1965年由安庆地区水利局会同县水利局定了线。渠道上口在广福寺,下至乔木召立山跌水,全长61千米。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加之资金短缺、技术不过关,钓鱼台水库修建的坝身单薄,高程不够,不符合设计标准,渠道更没有能力修建,成了半拉子工程,一直拖到1968年。

“文革”期间,许多人沉浸在“文攻武卫”中,对抓农业生产毫无兴趣,对抓阶级斗争却乐此不疲。而田有余深知,靠阶级斗争不能解决吃饭问题,解决宿松百姓的吃饭问题是天大的事。因此,县“革委会”成立后,在召开第一次全委会时,田有余就提出要解决这一水利上的半拉子工程问题。

会后,他迅即带领与会人员到现场调研,并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如何加高、培厚、配套修好钓鱼台水库的诸多事宜,并要求钓黄渠道要尽快动工并及早发挥效益。他深知,钓鱼台水库与黄大口水库联灌范围达18个公社,受益面积390平方公里,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必须尽快动工,尽快发挥效益。并成立专门的指挥部,以水利部门同志为业务骨干,从下游受益区、公社组织民工施工。经过几年的奋战,干渠沿线建成大小支渠33条,总计长201公里。1969年建成柴垄渡槽,其他附属工程相继完工。1972年1月,渣水至许岭31公里长的支渠也建成通水。至此,钓黄渠道已发挥其最大的效能,人们称其为“幸福渠”,它使县域内12万亩耕地免受旱灾,并保障了灌区内群众生活饮用水的安全。

“有米无柴断不休,屋上桁条也要抽”,这是当年宿松县丘陵地区老百姓柴薪紧缺的真实写照。宿松本是个鱼米之乡,但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折腾。1950年代末,大量砍伐山林烧炭炼铁,兼之“人民公社”村村队队的食堂砍树当柴烧,使森林蓄积量急剧下降。特别是地处丘陵的许岭、程集、九姑等地的老百姓烧柴奇缺,人们只能用竹耙扒一些茅草,在山岗荒岭上挖草根当柴烧。

此情此景,田有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他能体察到百姓的疾苦。为解决烧柴难的问题,县委决定借鉴湖北广济县在丘陵栽植杉竹的成功经验,提出“毛竹搬家,杉树下山”的口号,倡导“为革命造林,为战备绿化”的群众性植树竞赛活动。由于竞赛活动成效显著,1970年,全国九省市林业检查团来宿松参观学习。1972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第二版以《宿松湖山绿遍》为题,详细报道了宿松绿化工作,宿松因此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县。这一植树造林的举措,既逐步缓解了老百姓缺柴烧的困境,又绿化了环境,造福宿松子孙。

“竹墩河,莫奈何,起早摸黑等船渡,刮风下雨不能过”,这首民谣充分反映了长河两岸群众对解决竹墩桥问题的期盼。千百年来,一条长河把宿松洲区和后山隔断。据民国十年(1921)版《宿松县志》载:“当夏秋水涨成湖,广逾六七里,先是地主私设卖渡,重载多沉溺。”悠悠长河水,滚滚长河浪,自古以来不知吞噬了多少无辜的生命,更给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困难。面对一双双期盼的眼睛,1969年,田有余在一次县“革委”常委扩大会上,以军人的口气说:“同志们,历代君王、国民党政府只搜刮民财,不解民忧,今天请大家来专门研究竹墩河架桥的问题,我知道资金短缺,施工难度大,不管怎样,我们要举全县之力来解决建竹墩桥的问题。”这既是动员令,又是决战令。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解决了竹墩桥问题,也就解决了制约我县交通的“瓶颈”问题,使县内宿复线这条运输线与祖国东西交通大动脉长江紧紧连在一起,对宿松未来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议决定成立建桥领导小组,立即着手相关工作。后来在施工期间,田有余多次亲临工地,现场指挥,解决问题。1971年夏,一座长137米的钢筋水泥结构的竹墩大桥终于建成。在当时,这是宿松有史以来建造的最长的一座桥梁。一桥飞架南北,长河变通途。

1972年,部队首长得知田有余病情严重(胃癌晚期),在县委书记一职尚未免除的情况下,就命令他回安庆军分区任副参谋长,其目的是让他早日住进部队医院治疗。他在宿松工作了几十年,搬家时只打了几个衣被的包裹,没有可搬运的家具,唯一的一张小圆桌和四把小木凳子,还是有心人送给他作纪念的。这是因为宿松的“杉树下山”已经成林,人们借此表达对他实施的惠民工程的感激之情。他虽然收下了,还是按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留下了15元钱。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宿松县直机关只有唯一一辆美式吉普。除紧急公务外,田有余同志从来不随便调用,家属更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1966年10月,他担任第一线指挥部指挥长。一天,他要到合肥去开会,组织上准备调用吉普车送他前往,正好他准备送岳母回淮南,他深知岳母大人一直在帮助自己照顾小孩,操劳家务,年岁大又辛苦,这次回淮南老家,搭个顺风车也是人之常情,然而,田有余觉得这件事虽不大,但影响不好。于是,当即写了一张便条给警卫班班长小唐,请他买两张民票、一张军票。事后,警卫班的战士们知道这件事后,被田有余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深深感动。故此,这张小小的便条,当年的警卫班班长一直将它珍藏着。

1973年初春,田有余病情恶化,自知时日不多,他对身边的人说:“太宿分干渠的工程我放心不下,很想回宿松一趟,一是去工地看看,二是看望代我操劳的老同志老朋友们。”汪云科长当时含着眼泪说:“部长,你的身体太虚弱,经不起颠簸。”他伤感地拉住汪科长的手说:“再不回去就没有机会了。”由于其非常执着,经院方同意返回宿松。到宿松后第二天,他驱车前往太宿分干渠。在程集,听取了当时程集区委书记徐务滋的汇报后,他高兴地说:“你们辛苦了,工作完成得很好,谢谢你们,现在我可以放心了。”北山大队书记杨万元见此情景,热泪夺眶而出,紧紧地拉着田书记瘦弱的手,激动地说:“你身患重病还关心我们的工作,关心我们老百姓,真是我们的好书记啊!”

此后,随着病情日趋恶化,54岁的田有余于1973年6月25日溘然长逝。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