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古诗词里的“廉政”之道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程岭乡 高健   发布时间:2023-08-14 10:07   阅读量: 3373    ]

古诗一首、道理万千。古诗词凝结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以高度凝练的文字传递丰富的内涵、蕴藏着深刻的思考。静心研读古诗词,能够良好启迪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开展工作,如何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从“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中感悟“洁身清正”的为人观。此句诗出自北宋名臣包拯书的《书端州郡斋壁》,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以鼠雀、兔狐之喜愁反衬“清”之品质可贵,以秀干、精钢之直道彰显“直”之志气高洁,展示出包拯不凡的志向和高尚的品格。包拯心目中的官员,理应具备清廉、正直、睿智和忠诚的为人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秉持“洁身清正”为人观,常怀敬畏之心,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坚持廉洁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制欲望和诱惑,守住为官从政的道德底线,从而达到清廉的境界。

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中感悟“严于律己”的操守观。“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要生存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严于律己,慎微慎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想要成长为党和人民忠诚可靠的干部,要知底线、守规矩,时刻把好“廉洁关”,更需保持高尚品格,自觉接受监督,带头表率。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用理想信念固本培元、补钙壮骨;用党纪国法为准绳严格规范行为,旗帜鲜明、站稳立场,在日常小事中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忠诚于党的信仰不动摇,严守党的纪律不逾矩,以先锋模范为镜,以反面典型为例,时刻牢记廉洁底线,克己奉公,执政为民。

从“贤而不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中感悟“家风纯正”的持家观。此句出自《资治通鉴》,民族英雄林则徐则引用此句写下一副对联来教育子女,留下万贯家财不如将子女培养成贤能之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树立良好家风,党员干部自身是根本因素,不仅要重言传,更要重身教。党员干部只有自己行得端、做得正,始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言行才能有威信,才会对家人具有说服力、感召力和约束力。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自觉做到廉洁自律、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以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家人。

从“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中感悟“修身立德”从政观。此句诗词换成现在的话说,我们所领取的工资及相关待遇,都是纳税人的钱,要对得起这份收入,上不欺天、下不欺民,以履职尽责求得内心坦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党员干部要将俭朴内化于心,时刻保持自我警醒的状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自我排查,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永葆共产党人的俭朴本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坚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崇高信念,不做“糊涂官”“太平官”“逍遥官”。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