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党员干部尤须常修“慎微”之功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财政局 周俊   发布时间:2023-05-12 11:52   阅读量: 1792    ]

慎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君子”的修养要求,就是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意细节,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纵览古今中外,凡成大业者,无不始于慎微,成于慎微。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诚然,善小不小,小事不小,“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提醒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无论身处何时何处,都要修好“慎微”之功,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抓细抓小的“硬本领”。

慎微,要深知小节,把好“思想之舵”。“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小节不守,大节难保。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对“慎微”之道的认识存在偏差,陷入“大丈夫不拘小节”的思维陷阱之中,对细微之事不屑一顾;有的工作粗心马虎却不在意,有的习惯于粗放消极、拖沓敷衍,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道自微而生,祸是微而成。”无数案例告诉我们,在小事小节上出问题,大事大节就难以稳得住。所以,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参与者,必须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汲取精神滋养,自觉培养“天下之大,必作于细”的思想觉悟,把“重小处、重细行、重微末”外化于行,严于自律,率先垂范,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慎微,要管住细节,守好“初心使命”。廉洁自律要从身边小事、细节抓起,“小事细节”管好了,可以锤炼操守品行。否则,就有可能由“小贪”逐步发展成为“大贪”,积“小恶”而成“大恶”。明朝督察院长官王廷相,在一次接见新任御史时说:我昨天乘轿遇雨,有个穿新鞋的轿夫,开始他小心地循着干净的地方落脚,生怕弄脏了鞋。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里,从此再不顾惜,什么地方都踩下去。王廷相叹道“居身之道,亦如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轿夫从“择地而行”到“不复顾惜”,一幢大楼的“第一扇破窗”到“更多破窗”,警示着“第一道防线”的重要性。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怀“慎微”,始终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时刻警醒自己,在守规矩、讲规矩上不逾红线半步,管住细节、不贪名利,事事慎微,处处慎独。

慎微,要及时纠治,筑牢“廉政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任何事物的演变总是起于“微”而止于“巨”、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党员干部既要把握大节,更要做到慎微,只有从小节小事上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自设“防火墙”、念好“紧箍咒”,从自觉纠正小缺点,小错误做起,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报组织之恩,才能始终保持健康的人生追求,无愧于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期盼。只有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才能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

成大事者必先于细,党员干部要常修“慎微”之功,着眼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守好每一个小节。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