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认真重视和正确处置细小的事情。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成大业者,无不始于慎微,成于慎微。汉·陈宠《清盗源疏》:“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谐铎》中一文《一钱落职》记载,南昌某,父为国子助教,随任在京。偶过延寿字街,见书肆中一少年数钱买《吕氏春秋》,适堕一钱于地。某暗以足践之,俟其去而俯拾焉。旁坐一翁,凝视良久,怒起,叩某姓氏,冷笑而去。
后某以上舍生入誊录馆,谒选,得江苏常熟县尉。束装赴任,投刺谒上台。时潜庵汤公,巡抚江苏,十谒不得一见。巡捕传汤公命,令某不必赴任,名已挂弹章矣。问所劾何事?曰:“贪。”某自念尚未履任,何得有赃款?必有舛错。急欲面陈。巡捕入禀,复传汤公命曰:“汝不记昔年书肆中事耶?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侥幸作地方官,能不探囊胠箧,为纱帽下之劫贼乎?请即解组去。毋使一路哭也!”
某始悟日前叩姓氏者,即潜庵汤公,遂惭愧罢官而去。
秀才因为一文钱罢官而去,没有做到始于慎微,成于慎微,最终因小而失大。
慎微,就是要注重小节、不贪小利,高度警惕小毛病、小问题、小错误,切实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这是修身之要,是“入德之方”,是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必修课。一个在小节小事、细微之处上过不了关的人,也很难在大节大事上过得去、过得硬。
纵观近年来因违纪违法被查处的党员干部,他们之所以倒在政治的高压线上、道德的耻辱线上、法纪的警戒线上,就是因为“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在一些小事和细节上不谨慎、破规矩,从“笑纳”一条烟、一瓶酒、一个红包、一盒土特产等“小事”中开始“下滑”,一而再,再而三,最终积“小恶”而成“大恶”,由“小贪”发展成为“大贪”,在覆水难收、万劫不复的境地中落得可悲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今天,每名党员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和考验更多,只有坚持小事不随便、小节不任性,践行“细节决定成败”理念,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不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而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