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故事会|勤政爱民的松兹令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3-03-21 16:02   阅读量: 5700    ]

张何丹,生年不详,殁于公元前18年,原为四川人,后定居松兹(今安徽省宿松县)。

西汉元始五年,汉平帝病死,王莽摄政,称为“摄政王”。正是这一年,松兹侯国降格为县。时任中散大夫(谏官)的张何丹,识破了王莽托古改制、篡汉自立的政治野心。他本可以像其他谏官一样,或假意奉承,或装聋作哑,但秉性忠直的他,多次上疏弹劾王莽,成为王莽的眼中钉、肉中刺,最终受到打击报复,被贬为松兹县令。

从京官一下子“断崖式”降为县官,张何丹却随遇而安,丝毫没有消极对抗情绪。当时,农业生产力很低下,特别是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导致各地起义不断,向朝廷上交的赋税让地方不堪重负,如何在重压下解决县民的温饱,让百姓安居乐业,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张何丹从优选稻种入手,经过反复试验配种,最终培育出了一种穗大、粒重、味香的优良稻种,使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税赋之余仍可温饱。后人感恩戴德,即使在两千年之后,“仙田瑞谷”的秋收景观仍被列为宿松十大风景之一。

天凤五年(公元前18年),松兹大地久旱不雨,河水断流,池塘枯竭,田地皲裂,禾苗干焦。为了打动龙王爷早日普降甘霖,以当时的办法,在河西山水口设求雨坛,张何丹衣帽工整,虔诚跪拜,在烈日下大汗淋漓,几欲昏厥。随从和百姓劝他起来,他均无动于衷,心想只要上天降雨,百姓安生,病我何妨?农历六月六,本属江南雨季,民间要晒物、晒经以防霉变,但张何丹去田间察看灾情时,头顶的太阳像一个火球,又一批奄奄一息的禾苗彻底枯萎了。焦急万分的他,再一次来到雨坛跪地求雨。没想到,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他终因烈日无情,中暑而亡。

后世为纪念张何丹,在张公落葬的求雨坛旁,竖了一块大碑,碑曰“汉令张何丹之墓”,尊称雨坛为“张公雨坛”,并建庙曰“大王庙”。两千年过去了,大王庙仍保存在宿松县佐坝乡碧岭村,人们不时上庙祭拜,祭祀那位勤政爱民的松兹令。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