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形势严峻的雨情、汛情、险情,宿松县五里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冲锋在前,带领广大群众防汛抢险,成为防汛一线最靓丽的风景线。
靠前指挥,基层组织是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哪里出现险情,哪里就会出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
在黎冲村龙湖圩大堤的值守点里,五里乡第一支防汛临时党支部在这里成立。面对村内救灾和责任堤防汛抢险的双重压力,黎冲村党总支没有等、没有乱,由村书记黎校平带着村支两委成员前往各受灾点进行劝导群众疏散转移,排查安全隐患。村里的副书记刘爱中带领党员志愿者成立防汛临时党支部,组成2支党员巡逻,在龙湖圩大堤上靠前指挥,全天不间断地巡查责任堤,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险情、报告险情、处置险情。
在五里乡赴同马大堤抢险救灾分队里,同样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由防汛经验丰富的乡纪委书记吴考中担任书记。在鲜红的党旗下,吴考中带领防汛临时党支部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并向党旗作出庄严的承诺:“牢记初心,担当履职,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不辱使命,砥砺拼搏,全力做好防汛抢险工作”。
临时党支部的成立让大堤上党员们找到了主心骨,刚刚入党的刘学林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同马大堤就是我们的战场,临时党支部就是我们的家。它把我们凝聚在防汛一线,让我们干的更有激情。”
冲锋在前,党员干部是勇立中流的顶梁支柱
风口浪尖显本色,危难之时现初心。五里乡党员干部闻“汛”而动,在关键时刻亮出身份冲在前,始终奋战在灾情最严重、抗灾最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成为防汛抢险一线的顶梁支柱。
7月7日夜间的一场强降雨,让万元村的雷万路口路面被上涨的河水迅速淹没,对过往行人、车辆通过造成威胁。万元村党员干部刘美玉得知情况后,主动请缨前往现场担任起雨夜“护送员”。没来得及穿长靴的她赤着脚冲进被淹的路面,打着手电筒一趟趟往返送着骑车的村民和行人。等到第二天换班时,才发现脚面已被河水泡的起皱发白,脚底也被划伤。
在同马大堤张月村防汛责任段,五里乡金龙村、牌楼村的带队村干宋祖应、罗国华都是拥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两位老党员带领民工从夜里9点开始上岗,到次日凌晨6点换班,他们分别带队从大坝背水面排查排险并做好巡查记录,表现丝毫不输年轻人。他们说:“作为一名老党员,在关键时刻一定要站出来,亮出身份冲在前面,给其他人作榜样”。
在同马大堤龙潭村、团结村责任段,活跃着由三名退役军人党员带队的防汛巡查队伍,他们分别是黎冲村陈金才、六圩村吴习文、五里村孙红凯。虽脱下了军装,但他们还是保持着军人的作风。他们带领队伍纪律要求严格,实行军事化管理,巡堤查险一丝不苟,确保着大堤的安全。
支援一线,广大群众是战胜汛情的最强后盾
汛情发生后,五里乡广大群众在前线参与防汛抢险,在后方自发捐款捐物,成为战胜汛情的最强后盾。
在五里乡赴同马大堤巡堤查险的113名民工里,有一个独特的身影。她的名字叫宋引男,是五里乡唯一一个前去支援的女同志。在县里发布组织第三批防汛民工赴同马大堤巡堤查险的通知后,宋引男主动找到村里要求报名参加。上堤后的她既要买菜做饭保障后勤,又要巡堤查险日夜值守,成为大堤上民工口口相传的当代“花木兰”。
除了上前线防汛,还有不少群众用捐款捐物的形式来支援一线。
五里村的徐国庆捐赠了280箱水和30箱泡面,总价值约8000多元。牌楼村的宋永平自驾一个多小时,为同马大堤的民工们送来了一车饮用水、方便面和黑猪肉,让民工能吃上一顿好的。宋永平说“这个水位一时半会难退,防汛队员太辛苦了,个个日晒雨淋、汗流浃背,都是为了守护好我们的大家园,我们在后方的人也应该做点事。”
面对大汛,五里乡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戮力同心共克时艰,在汛情一线筑起一座冲不垮的钢铁防线。(夏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