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浇地省心多了,水渠修到了地头,提水泵发挥了大作用,再也不用半夜排队等水了。”宿松县种植大户刘大伯指着眼前新修整的高标准农田水渠,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他告诉工作人员,今年以来,不仅灌溉设施得到改善,村里的集体账目也定期公开了,每一分钱花在哪里,大家都看得明明白白。这样实实在在的变化,得益于宿松县纪委监委开展的“三农”领域专项监督行动。
围绕乡村振兴资金监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三大重点领域,针对乡村振兴中资金流向“最后一公里”难把控、集体资产“家底不清”、农田建设“重面轻效”等痛点,宿松县打破原有室组单兵作战模式,整合纪检监察机关、农业农村部门、审计专业力量及乡镇纪委书记,创新构建“专班统领+专项攻坚+专责督导”三维监督体系,组建三个专项整治工作专班,变“分散监督”为“系统治理”,推动监督力量直达基层、覆盖全程。
专班深入田间地头,查看产业项目、村组账目,聚焦资金拨付使用、资产资源发包、工程质量管控等关键环节,通过实地走访、资料核对、数据比对等方式,实现从“事后查”到“全程控”的转变。在乡村振兴资金检查中,专班重点核查产业帮扶资金使用情况,全面筛查申报、拨付、使用链条,坚决纠治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等问题,确保惠农资金精准落地;在“三资”清理中,重点推动合同规范、管住“小微权力”,推动村级事务阳光运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严把工程质量关,重点关注施工标准和后期管护,对偷工减料、验收敷衍、管护缺位等问题“零容忍”。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宿松县通过专班专项监督共推动整改问题238个,立案87人,批评教育和处理97人,党纪政务处分56人,监督实效明显提升。
在严肃执纪问责查处个案的同时,县纪委监委坚持标本兼治,深化“全周期管理”,推动形成“查改治”闭环,做好监督“后半篇文章”。针对发现的制度管理漏洞和共性问题,及时向主管部门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6份,推动出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责任清单》,建立健全“合同备案双审核”“工程变更四方联签”等长效机制,实现“整治一类问题、规范一个领域”的治理效果。
“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监督什么。群众身边的具体事,就是我们监督执纪的发力点。”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将继续紧盯乡村振兴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长牙齿”的监督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和“米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