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学思悟践砺初心 实干担当谱新篇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县司法局 熊惠   发布时间:2025-11-27 09:27   阅读量: 80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作为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开篇,深刻揭示了我们党成功的密码,为新时代新征程司法行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而言,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需在“学”上求实效、“思”上求深度、“悟”上求突破,将真理力量转化为维护基层稳定、推进法治建设的实践伟力,为法治安徽建设筑牢基层根基。

以“学”为基,筑牢法治信仰根基。理论武装是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只有学深悟透才能精准履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重要论述,是指导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金钥匙”。我们要摒弃“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作政治责任和职业追求。要原原本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精准把握“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的核心要义。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要创新方式方法,借鉴濉溪县临涣镇“移动茶馆”宣讲经验,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在田间地头、社区广场的互动交流中加深理解;要结合基层司法行政实际,聚焦矛盾纠纷调解、社区矫正、普法宣传等重点工作,带着“如何让法治精神扎根基层”“如何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等问题学习,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筑牢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强化新时代司法行政工作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以“思”为要,破解基层法治难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连接理论与司法行政实践的桥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深刻回答了基层治理中的重大时代课题,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要在学习基础上勤于思考、善于钻研,不能满足于“学过了”“知道了”,而要深入思考“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如何破解工作瓶颈”。要立足安徽基层法治建设的历史方位,思考如何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基层依法治理全过程;面对乡村振兴中的法治需求,思考如何完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针对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现实挑战,借鉴“一杯茶调解法”的经验智慧,思考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情理法”融合的调解举措。思考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对照群众在法律服务、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急难愁盼,把社区矫正对象帮扶、刑释人员安置帮教、普法责任制落实等具体工作摆进去,在深思细悟中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让法治举措更贴合基层实际、更符合群众需求。

以“悟”为魂,实干践行法治担当。悟是学习的升华、思考的结晶,最终要落脚到司法行政履职行动上。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要通过学思践悟,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悟透“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法治为民”的核心要求、“守正创新”的工作品格。这种领悟不能停留在思想层面,要转化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在法治宣传一线,要创新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法治进校园”“法治进企业”等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法律知识,提升基层群众法治素养;在矛盾调解现场,要秉持“枫桥经验”安徽实践的精髓,耐心倾听群众诉求,依法化解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等各类问题,维护基层和谐稳定;在特殊人群管理中,要坚持宽严相济,精准落实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措施,助力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降低再犯罪率。同时,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推进自我革命,坚决摒弃司法行政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攻坚克难中锤炼过硬作风,把领悟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江淮基层法治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学思悟践是一个有机整体,学是基础、思是关键、悟是目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要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学习贯彻为契机,在学思悟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法治素养、强化责任担当,用实干实绩回应时代召唤、不负人民期待,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筑牢坚实的基层法治保障。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