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这一重要论述,为党员干部指明了履职方向——面对群众诉求、工作任务,“担当实干”是破解“推诿扯皮”的关键钥匙,更是廉政建设的核心底色。唯有以“不避事、勇担责”的行动,才能守住廉政底线,赢得群众信赖。
担当实干,是党员干部践行廉政初心的“试金石”。从“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顶着肝病疼痛走遍兰考村落,带领群众治沙、治水、治碱,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实干,在群众心中树起廉洁奉公的丰碑;到“把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主动请缨扎根百坭村,跑遍全村所有角落,帮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用“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担当,诠释了年轻干部的廉政本色;再到“一辈子为民造福”的杨善洲,退休后放弃安逸生活,扎根大亮山植树造林22年,将价值数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国家,用“不图名、不图利”的坚守,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廉洁情怀。这些优秀干部的实践证明:廉政从不是“躺平避事”的借口,而是“干事为民”的自觉——越是担当实干,越能守住权力的边界;越是主动作为,越能筑牢廉政的根基。
担当实干,是破解“推诿扯皮”、防范廉政风险的“防火墙”。现实中,“推诿扯皮”往往与责任虚化、监督缺位相伴而生,容易滋生廉政隐患;而担当实干则能以“明责、尽责、问责”的闭环,堵住风险漏洞。在民生服务领域,多地推行“首问负责制”,要求工作人员对群众诉求“接诉即办、负责到底”,杜绝“踢皮球”“打太极”,既提升了服务效率,也减少了“暗箱操作”的空间;在项目建设领域,不少地方建立“清单化管理、责任制推进”机制,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让“谁牵头、谁配合、谁监督”一目了然,既避免了“多头管理却无人负责”的乱象,也防范了资金使用、工程监管中的廉政风险。这些实践充分说明:当“担当实干”成为工作常态时,“推诿扯皮”就失去了生存土壤,廉政建设自然有了坚实支撑。
担当实干,是凝聚群众信任、夯实执政根基的“粘合剂”。群众评判干部,看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衡量廉政建设成效,看的不是“口号多响”,而是“实事多实”。从社区干部主动上门为高龄老人办理养老认证,避免老人“多跑路”;到乡镇干部蹲点田间地头,帮农户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让群众“少忧心”;再到职能部门简化办事流程,推行“一网通办”,让企业“好办事”,这些看似平凡的担当之举,实则是最直接的廉政实践——用“马上就办”的效率消除群众疑虑,用“办就办好”的实效赢得群众认可。相反,若遇事推诿、办事拖沓,即便干部自身“不贪不占”,也会让群众觉得“门难进、事难办”,逐渐疏远与群众的距离。无数实践表明:担当实干的力度,决定着廉政建设的温度;为民办事的深度,关乎着群众信任的厚度。
担当实干,需要以制度保障和思想引领筑牢根基。一方面,要健全“容错纠错”与“激励担当”并重的制度体系,明确“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让干部敢闯敢试、敢干敢为,不必因怕“担责”而“避事”;另一方面,要深化廉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权力就是责任、岗位就是使命”的意识,明白“廉政不是不干事,而是干干净事;担当不是蛮干,而是依规干事”,从思想根源上摒弃“推诿扯皮”的懒政思维。同时,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干得好不好、廉不廉洁”由群众评判,倒逼干部把“担当实干”融入日常、化为自觉。
作风连着民心,廉政关乎国运。“推诿扯皮”是作风顽疾,更是廉政隐患;“担当实干”是作风良药,更是廉政本色。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牢记初心使命,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担当,以“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真抓实干,让“不推诿、不敷衍、不缺位”成为行动自觉,用担当实干绘就廉政为民的新时代画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