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形象穿越时空,熠熠生辉;在时代的画卷上,总有一些身影挺立潮头,引领方向。共产党员“应有的样子”,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生动写照。而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背景下,清正廉洁,无疑是这“样子”中最鲜明、最厚重的底色,是共产党人必须永葆的政治本色。
这份底色,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抵御一切诱惑、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方志敏在狱中写下《清贫》,道出了“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具备的美德”的铮铮誓言;焦裕禄一生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光芒如何照亮清廉之路。一旦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发生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现松动,就可能在“月黑风高”的诱惑面前败下阵来,在各种“糖衣炮弹”的围攻中蜕化变质。因此,永葆清廉本色,首要的就是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这份底色,见于严格的纪律规矩。“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为党员和干部树立了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则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苏区干部,到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当代楷模,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纪律规矩是清廉的“守护神”和“防护堤”。每一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将纪律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让清廉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这份底色,成于自觉地修身律己。“堤溃蚁穴,气泄针芒”。清廉品德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地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要慎独慎微,在无人之时、细微之处,更能检验一个人的党性修养和道德水准。要重视小事小节,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带头重家教、立家规、正家风,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只有经常反躬自省,不断净化思想、洗涤灵魂,才能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这份底色,显于无私的担当奉献。清廉不是“独善其身”,其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兼济天下”,是为了毫无私心杂念地服务人民、推动发展。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必然是将清廉与担当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手中的权力,姓“公”不姓“私”,必须用来为百姓谋福利、为事业谋发展。他清正廉洁,不是为了博取虚名,而是为了能够心无旁骛、公正无私地去干事创业。从“心中装着人民”的焦裕禄,到“不带私心搞革命”的谷文昌,再到“扎根边疆,廉洁奉公”的杨善洲,他们无一不是用清廉保障了担当的纯粹性,用担当彰显了清廉的价值追求。清廉是担当的底气,担当是清廉的实践归宿。
新征程上,面临的挑战和诱惑依然复杂严峻。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当时刻对照“应有的样子”,反躬自省,擦拭初心。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得失,以敬畏之心对待肩负的职责使命。让我们以清正廉洁为帆,以理想信念为舵,在时代的洪流中破浪前行,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让共产党员“应有的样子”更加光彩夺目,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