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政策落地的“终点站”,基层干部的廉洁作风,不仅是个人品行的体现,更是凝聚民心、推动基层发展的关键。从过去基层干部“走村入户解民忧、不占群众半点利”的优良传统,到新时代“廉洁奉公办实事、扎根基层谋振兴”的工作要求,廉洁始终是基层工作的“压舱石”。
廉洁是“顶得住”的立身之本,检验干部政治品格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改革发展正处在克难攻坚、闯关夺隘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关键时顶得住的干部。”“顶得住”的底气,既来自过硬的能力本领,更源于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对基层干部而言,廉洁从政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面对项目资金诱惑能否守住底线,面对邻里人情干扰能否坚持原则,面对惠民政策落实能否秉公用权,直接检验着党性纯度与政治品格。当前,乡村振兴进入攻坚期,基层面临多重挑战,若基层干部自身不廉,就容易被“人情网”“利益链”束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打退堂鼓”,不仅会损害干部队伍公信力,更会凉了群众的心。只有坚守廉洁底线,才能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在征地拆迁、防汛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挺身而出,在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诱惑面前站稳脚跟,真正成为让党放心、让群众信赖的“顶梁柱”。
廉洁需在“战风雨”中锤炼,砥砺干部纪律作风的“磨刀石”。“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廉洁品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随职务提升自然形成,必须在基层一线的艰苦环境、复杂考验中反复淬炼。对基层干部而言,不经历惠民资金分配的“诱惑考验”,不面对村级工程招标的“人情干扰”,不处理邻里矛盾调解中的“利益纠葛”,就难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也无法真正理解廉洁对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正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只有在低保评议、医保报销、产业补贴等廉政风险较高的工作中经风雨、见世面,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小事”“实事”中守规矩、严纪律,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利益诱惑”时明底线、知敬畏,才能磨出抵制“微腐败”的“硬功夫”,练出廉洁用权的“真定力”。没有在村民纠纷调解中坚守公正的经历,就难以体会“一碗水端平”的不易;没有在项目资金使用中拒绝“人情请托”的磨砺,就无法成长为“拒腐蚀、永不沾”的基层好干部。
廉洁靠“严选育”来护航,搭建干部清正有为的“保障台”。“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基层干部廉洁素养的提升,既要靠自我约束,更需要组织的严格培养与制度的刚性保障。一方面,基层干部要主动将廉洁自律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把“不越雷池、不碰红线”作为行动准则:该拒绝的“好处费”,坚决抵制、不留余地;该公开的“村务账目”,一以贯之、不打折扣;该公示的“惠民政策”,阳光透明、接受监督,自觉做廉洁用权的践行者、清风正气的传播者,不做心存侥幸的“糊涂人”、触碰底线的“违纪者”。面对优亲厚友的歪风敢于亮剑,面对吃拿卡要的行为敢于制止,面对利益诱惑敢于说“不”,以自身廉洁带动基层作风转变。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扛起廉洁育人的责任,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干部放到征地拆迁、信访维稳、项目建设等廉政风险一线和偏远村组、艰苦岗位上摔打锤炼,在乡村振兴、环境整治、民生服务等任务中考察干部廉洁表现,既看其“干事”的能力,更看其“干净”的品格。同时,要健全廉洁监督机制,完善廉政谈话、警示教育、容错纠错等制度,对廉洁自律、担当作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纠正,对违纪违法问题坚决查处问责,真正让廉洁者有位、有为者有尊,为乡村振兴培育清正廉洁的骨干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