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连着民心,关乎民生。对于纪检监察干部而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扎根一线的具体行动,更是纪检监察工作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
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民本情怀,锚定“监督为民,靶向发力”的方向坐标。要坚持将群众需求作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秉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信念,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纪检监察机关当以民本情怀为指引,牵头构建“干部联户+诉求摸排”工作机制,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定期深入农户家中、蹲点一线,倾听群众反映的“大难题”,记录百姓念叨的“小不满”,将“群众盼解决什么”梳理为“我们要监督什么”的监察清单,让监督方向精准对接群众期盼。同时,依托专题调研、民情恳谈会等载体,引导纪检监察干部坚守为民监督初心,坚决杜绝“走过场”“摆样子”现象,确保监督始终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
以“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实干担当,破解“监督梗阻,难题积压”的堵点困境。“最后一公里”的堵点,往往藏在群众看得见的难题里、想不到的细节中:惠民补贴发放延迟影响生活、政务服务窗口推诿扯皮耽误办事、基层干部优亲厚友破坏公平、留守老人遭遇“数字壁垒”难享服务……这些问题,靠“等靠要”没法解决,必须以实干担当破局。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的职能作用,一方面搭建“监督+网格”工作体系,将纪检监察力量下沉至基层网格,把监督“探头”架在小区楼下、田间地头,实现“小事及时纠、大事严查处”,让问题不积压、矛盾不拖延;另一方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组建专项监督组靶向发力,全程跟踪惠民资金发放流程、督促职能部门为老年群体提供“手把手”办事指导、紧盯偏远乡村“代办服务”落实情况,用干部的“多跑腿”换群众的“少烦心”。
以“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坚韧定力,巩固“监督常态,成果长效”的坚实根基。执纪监督最忌“一阵风”,若缺乏长效保障机制,过段时间后相关问题便可能“反弹回潮”。这就要求纪检监察机关以坚韧定力为支撑,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要完善“群众评价+跟踪问效”制度,将监督成效的评判权交给群众,通过满意度调查、定期回访等方式,及时发现监督中的“漏点”并切实整改,确保监督成果经得起群众检验;同时优化“监督考核+激励保障”机制,将为民监督的实绩与干部评优评先、晋升提拔挂钩,让愿监督、真监督、善监督的干部有动力、有舞台。此外,要着力构建“多方参与、协同监督”的立体格局,避免纪检监察干部陷入“单打独斗”的困境。
“最后一公里”虽短,却是检验纪检监察工作成色的“试金石”,更是衡量干部作风的“刻度尺”。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唯有以监督为引领,把民本情怀刻在心里、把实干担当扛在肩上、把坚韧定力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打通与群众之间的“连心路”,让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