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 筑牢新时代廉政根基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城管局 周淑荣   发布时间:2025-09-11 09:14   阅读量: 108    ]

“雪压青松挺且直,红梅傲雪艳如燃。”抗战时期,共产党人在烽火中坚守的廉洁品格,如青松红梅般历经淬炼却愈发坚贞。方志敏在狱中写下“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的誓言,杨靖宇胃里仅存草根树皮却始终拒降,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不仅诠释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国情怀,更蕴含着“清风两袖朝天去”的廉政密码。

守“廉心”当怀赤子情,于烽火记忆中锚定信仰坐标。抗战时期的廉洁,从来不是孤立的道德自律,而是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紧密相连。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与群众同吃小米饭、同睡土窑洞,彭德怀同志背着金条走长征却分文不动,他们以“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的坦荡,让“廉洁”成为凝聚民心的磁石。这种“廉心”,本质是对信仰的绝对忠诚,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反观当下,一些干部陷入腐败泥潭,根源正在于初心蒙尘、信仰褪色。有的把“人民公仆”异化为“特权阶层”,有的将“为民服务”扭曲为“与民争利”。守住“廉心”,就要以抗战先烈为镜,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叩问中提纯党性,在“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的抉择中坚定立场,让廉洁从政成为融入血脉的精神自觉。

把“廉关”须持金刚志,于历史镜鉴中筑牢纪律防线。军令如山,纪律如铁,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密码。1942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一名学员因擅自食用群众苹果,被严肃处理并通报全军;冀中根据地规定“哪怕一口饭也不能白吃群众的”,这种“针眼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的纪律意识,让我们党在艰苦环境中保持了肌体健康。新时代的“廉关”,虽无枪林弹雨,却有糖衣炮弹的围猎;虽无物质匮乏,却有利益诱惑的考验。把好“廉关”,就要继承“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传统,以“金刚不坏之身”抵御侵蚀。要常怀“敬畏心”,将党纪国法视为“高压线”,在权力行使中守住“边界线”;要常怀“慎微心”,从拒绝一条烟、一瓶酒做起,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常怀“平常心”,在名利得失前保持“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避免因“心理失衡”滑向腐败深渊,让铁的纪律成为廉洁从政的坚固盾牌。

行“廉路”要养浩然气,于时代征程中践行担当使命。抗战时期的廉洁,从来不是“独善其身”的清谈,而是“兼济天下”的担当。赵尚志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失去左手仍能挥枪杀敌;彭雪枫创办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既要求学员“一钱不苟取”,更鼓励他们“向敌后之敌后进军”。这种“廉”与“能”的统一,正是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今天的“廉路”,同样需要以担当为笔书写。如果只廉不干,就是“为官不为”的懒政;如果只干不廉,就是“饮鸩止渴”的乱政。行稳“廉路”,就要像抗战先烈那样,把“干净”与“干事”统一起来。在乡村振兴一线,既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又要“敢教日月换新天”;在科技创新前沿,既要“守住科研经费红线”,又要“勇闯技术无人区”;在民生服务岗位,既要“清清白白做人”,又要“踏踏实实办事”。唯有如此,才能让廉洁成为干事创业的“通行证”,让担当成为廉洁从政的“试金石”。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抗战烽火中熔铸的廉洁丰碑,早已超越时空界限,成为我们党永葆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力量之源。站在新征程的起点,唯有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养分,方能守住“廉心”、把好“廉关”、行稳“廉路”,为民族复兴筑牢廉洁根基。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