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作风养成记”:基层的“钙”“炼”“盾”法则

[ 来源:宿松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千岭乡 胡伟   发布时间:2025-08-28 08:20   阅读量: 60    ]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寥寥古语,道出习惯塑造人生的深远力量。一种作风一旦扎根日常,便会如呼吸般自然,如信仰般坚定。作风建设,不仅关乎纪律约束,更是一场关乎行为内化、习惯养成的持久修炼。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正是这场修炼的根本遵循。广大党员干部应将其融入血脉、见诸行动,让优良作风从“要求”走向“习惯”,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补足“精神钙”,筑牢思想根基。思想是行动的灵魂,没有清醒的认知,就难有坚定的步伐。尤其在基层一线,工作繁杂、任务具体,往往“埋头拉车”容易,“抬头看路”更难。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重视思想建设,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要义。通过专题学习、案例警示、研讨交流等形式,不断强化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让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真正入脑入心。唯有思想不偏航,行动才能不迷途;唯有信念坚定,才能在诱惑和干扰面前始终保持清廉本色。

勇于“实践炼”,彰显作风力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作风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它体现在每天的准时到岗、严谨报表,体现在每一次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获取真实数据,拒绝一切虚假和形式主义。它更体现在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比如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一线,不怕跑腿、不怕流汗,扑下身子搞调研、脚踏实地推项目。作风建设,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实践中塑形成长、蔚然成风。没有实际行动,再好的制度也是空中楼阁;没有日常践行,再高的标准也只是纸上谈兵。

强化“监督盾”,巩固长效作风。好习惯的养成,既靠自觉,也靠约束。监督不是不信任,而是更深层的保护。要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要扩大群众监督,畅通建言渠道,认真听取群众批评、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因为作风好不好,最终要由群众来评价。同时,单位内部也须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对作风问题敢于亮剑、坚决纠治,实现管在日常、严在经常。唯有监督时时在场,好作风才能永不退场。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化风成俗非一日之功。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更应从小事做起、从自己严起,以思想引领行动,以行动固化习惯,以监督保障长效。使优良作风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如本能一般可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党的作风之花开遍基层,结出务实清廉、担当作为的累累硕果。

分享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