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近日,在宿松县二季度工作点评会议上,30位企业家对经济服务部门进行了现场测评。
小切口撬动大变革,从发布2025年涉企行政执法检查计划清单,出台县“综合查一次”实施方案,到探索实施涉企执法检查“白名单”制度,常态化落实企业家约见政法机关“四长”工作机制……近期,宿松县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倒逼政府诚信有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护航企业大有可为,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动作频频,以法治领域作风变革稳预期、强信心,破难题、除积弊,重塑皖西南县域经济生态版图。
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能感知”的政务服务。过去,一些地方中层干部对政策落实上的不走心,项目落地上的不关心,让企业家求助无门,有的属地和职能、审批、监管部门之间推诿扯皮,使企业在等待中错失良机。宿松县以“知过必改”的决心高标准推进法务、政务、商务融合,围绕企业设立、变更、迁移、注销全生命周期,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企业开办事项实现8小时办结,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超省定标准,企业登记许可“县域通办”获批省级试点。在全市率先推行企业诉求“挂号制”,解决企业诉求417件,帮助企业招工1173人。清理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行政规范性文件及政策文件6件,取消企业在资质资格获取等方面的差别化待遇,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接续实施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全方位提高公共政策实效和政府公信力。整合法律资源力量,针对企业差异化需求在跨前服务、个性服务、衍生服务上下更大功夫,更加精准提升企业法治获得感。
民营经济发展亟待“可信赖”的投资环境。任性用权的典型表现是简单粗暴执法,巧立名目到企业频繁检查、重复检查,擅自设立收费和罚款项目,借机吃拿卡要、谋取私利,让很多企业家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而企业家对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差评”,会在企业间的商业合作中不断传播发酵,引发连锁反应。宿松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扭转负面形象,率先出台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十项举措”,组织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实行涉企执法年度检查计划清单、入企前预约告知、执法报备制度,探索实施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制度。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落实“处罚+告知+指导”“三书同达”制度,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合规建设提示书》542份,梳理“综合查一次”联合检查事项14项,涵盖50个检查,部门联合监管覆盖率达61%,推动法治监督、社会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有效衔接,以全过程监管重塑文明执法全流程,确保行政执法在阳光下进行。
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要“全链条”的能动司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不够,部门协作办案机制不完善,涉企“挂案”久侦不决、涉企案件执行难、时间长等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 宿松县知难奋进,强化要素保障,紧盯违法立案、跨区域抓捕、违法‘查扣冻’、执行难等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完善部门协作机制,精准运用检察建议。不断畅通涉企案件办理“绿色通道”,健全破产案件繁简分流、简案快审、执行案件移送破产审查等机制,有效降低企业诉累。常态化开展涉企刑事“挂案”清理工作,依法审结涉企民商事案件6406件,“徽动执行”专项行动办结涉企案件1065件,终本案件557件,成功为企执行并到位资金达40503.85万元。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涉企犯罪,为企业发展经营、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同时,开门接访约访企业家983人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413个,既解“法结”更解经营主体“心结”。
以企观政、以企评政、以企促政,就要把企业的感受、评价和发展作为衡量依法行政的核心标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迭代升级,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盯牢问题治,下一步,宿松县还将重拳出击,驰而不息抓作风提效能,明晰政治底线、政策边线、制度红线,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不断丰盈营商沃土,让法治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视可感可享的地方核心竞争力。(通讯员 刘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