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直指当前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层层加码”“一刀切”等偏差,强调政策初衷是遏制“舌尖上的腐败”,而非扼杀正常的人情往来与市场活力。这一观点既是对中央正风肃纪精神的精准解读,也是对基层执行偏差的及时纠偏。
瞄准“腐败病灶”,而非日常烟火。党中央整治违规吃喝的决心始终如一,剑指公款奢靡、利益输送等歪风邪气。从通报案例看,违规吃喝往往与权力寻租、公款滥用紧密交织,例如某地干部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并收受礼品,某单位以“团建”名义变相公款聚餐。此类行为不仅败坏党风政风,更损害群众信任。然而,个别地方将“禁止违规吃喝”简化为“禁止吃喝”,导致干部正常聚餐战战兢兢,餐饮业遭池鱼之殃,显然背离了政策初衷。须知,纪律的“手术刀”应精准切除腐败毒瘤,而非误伤民生肌体。正常亲友聚会、自费餐饮本是市井烟火的一部分,2024年我国餐饮收入突破5.5万亿元,支撑超3000万人就业。若因执行偏差让“烟火气”黯淡,既不利于经济回暖,也寒了人心。
莫让“严管”沦为“懒政”。当前整治中,少数地方存在“矫枉过正”现象:有人吐槽“三人吃凉皮被通报”,有人感慨“周五下班不敢小酌”,甚至有餐馆因公务消费减少而叫苦连天。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简单化执行——将复杂问题简化为“凡吃喝必禁”,用形式主义应对精准治理。这种“懒政思维”实质是责任转嫁。一方面,部分干部缺乏研判能力,宁可过度管控也不愿担责;另一方面,对“正常社交”与“违规吃请”界限模糊,导致执行尺度不一。例如,自费聚餐若涉及隐性利益交换,仍属违规,但若“一刀切”禁止所有聚餐,则可能误伤正当人情。
划清“红线”“绿灯”与“尺度”。精准整治需回归政策本质,分类施策。锚定“红线”:严惩公款买单、利益输送等行为,对顶风违纪者“露头就打”。例如,某地通过大数据筛查公务消费异常账单,成功挖出背后的权钱交易链;点亮“绿灯”:保障正常餐饮需求,明确自费聚餐、亲友小酌等不涉权的社交活动不受干预。如某县推出“清风餐叙”清单,划定合规餐厅与消费标准,既保护干部权益又杜绝浪费;明晰“尺度”:建立细则区分“正常交往”与“利益勾连”。例如,严禁管理服务对象买单、严禁酒局变“剧场”等细节规定,避免“一碗面被罚款”等机械执法。
以制度刚性守护温度。整治违规吃喝需立足长远,一方面完善监督机制,如推广“阳光接待”平台、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另一方面加强教育引导,通过典型案例警示干部“小酌怡情,但事则乱”。同时,对受波及的餐饮行业进行转型引导——某市推动“廉政餐厅”与特色餐饮相结合,既净化风气又拉动消费,实现双向共赢。
整治违规吃喝是关乎党风政风的“攻坚战”,也是考验治理能力的“精准活”。唯有划清腐与俗的边界,既高举反腐利剑,又呵护人间烟火,方能真正达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让纪律的刚性与民生的温度同频共振。
分享